在斯诺克这项赛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其冗长的赛制而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部分球员的球风拖沓,使比赛的观赏性大打折扣。说起球风,相信每个球员在不同人的心中都会被贴上不同的标签。其中,最饱守争议的当属塞尔比与艾伯顿。
球迷们常常会说他们两者的球风都相对较差,喜欢运用“时间战术”来消磨对手的精力,从而导致对手的专注度下降,从而制造出对自己有利的局面。但是,我认为,塞尔比与艾伯顿他们两者之间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他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吧。
塞尔比在2016年英锦赛上战胜奥沙利文夺冠,完成了两轮大满贯,无可厚非的成为了80后第一人。但是,其比赛拖沓,专注防守的特点也常常遭人诟病,“墨尔本机器”罗伯逊曾说“他把一场比赛磨的粉碎”,可见塞尔比的球风是有多拖沓。我认为,与其说塞尔比是一个常常把比赛“磨”的粉碎的磨王,还不如说其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魔王”。从水平上来看,塞尔比的杆法细腻,对母球走位的控制相当精准,不过,仅仅靠这些可不能成为“魔王”,最重要的还是其内心的强大。他往往能在自己进攻状态不理的情况下,通过高质量的防守和有效放慢自身节奏来进行对比赛的强势逆转,这点可以从2008年威尔士公开赛决赛上可以看出。当时奥沙利文8:5率先取得赛点,后来硬是被塞尔比9:8完成逆转。在一般人看来,当自己被大比分领先,且是对手已经取得赛点的情况下,内心难免会产生波动,但是,这点从塞尔比身上却不能体现出来,如果有的话也只是“我要赢得这场比赛”。
塞尔比往往是通过放慢比赛节奏,使自己很好的融入到这个节奏,然后利用高超的安全球技术来占据主动。在2016年世锦赛决赛对阵丁俊晖第16局中,当时台面仅剩粉球和黑球,此时塞尔比依然上台尝试做斯诺克,可见塞尔比的“魔功”是有多强大。
谈起艾伯顿,用“磨王”这个称号来形容他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击球的节奏或者说是思考的时间可以用漫长来形容。最典型的的就是在2005年世锦赛1/4决赛中对阵“火箭”奥沙利文的第20局,艾伯顿用了5分钟仅得了12分,当时我看到艾伯顿回到座位上时,奥沙利文一直看着他无奈的笑着。大家都知道5分钟对于奥沙利文可以意味着什么...最奇葩的还是在2012年无锡精英赛,14:30开始的比赛硬是打到晚上开幕式开始前还没有结束,无奈只能推迟,待晚间的比赛结束后继续进行。可以看出,艾伯顿的击球节奏是慢到了一种境界。
相对于塞尔比而言,艾伯顿的特点是思考时间长,并且出杆也比较缓慢,从而导致整个比赛的节奏都相对缓慢,不过塞尔比在逆境中主要依靠的是其出色的安全球技术以及“坚韧不拔”精神来占据有利的局面,这样也相对更具威胁性,所以在塞尔比注重防守的时候就会制造出在“磨”比赛的假象。
每个球员都有属于自己鲜明的风格,无论是塞尔比的“魔”还是艾伯顿的“磨”,不可否认的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斯诺克球员,或许只有不同球风的相互碰撞,才会擦出精彩的火花。
文章作者:@唐心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