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好的话,欢迎点右上角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吴语!
吴语区全图
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吴语公众号已经开通了评论和赞赏功能。如果您有想说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评论哦。如果您喜欢,可以点本页最下方的"赞赏"并且点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前言:
“bek sian”,表示玩耍,是吴语的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里的常用词汇,在上海话、苏州话、嘉兴话、无锡话里较为常见,吴语区其他城市的朋友可能不熟悉。鲁迅先生的文章《吃白相饭》相信大家听说过吧,说的就是这个了。
在实际书写上,却存在着:白相、薄相、孛相三种不同的写法。这三个词,在吴语里发音略有差异,以吴语的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为例,分别是:"白"(bak),"薄"(bok),"孛"(bek)。(注:新派上海话孛白不分,可能无法区分)
这三个词都是表示玩耍、戏弄的意思,那么正确的写法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本文由吴语公众号特约作者横山岛主撰写。
吴语中表示play嗰词有一个/bəʔ siã/(音“孛相”“脖相”)。今吴语大多写“白相”,大概是由于鲁迅先生嗰文章:
要将上海的所谓“白相”,改作普通话,只好是“玩耍”;至于“吃白相饭”,那恐怕还是用文言译作“不务正业,游荡为生”,对于外乡人可以比较的明白些。
出自杂文集·准风月谈 《吃白相饭》署名:旅隼
而今“白相”和吴语时音并弗接近,直接照搬“白相”写法恐怕并弗曾经过甚么思考。箇末,“白相”到底是对还是错?符合当今吴语发音嗰“孛相”是否正确?答案各是一半一半。
在宋代的诗词中只有“薄相”嗰写法:
《赠周功崇》(宋 朱槔)
闽岭浮沈二十年,归心日夜梦江天。谩题甲乙烦君看,若说功名只自怜。
造物小儿知薄相,嗰中老子已忘筌。一筇闻作东南去,岂欲求人左海边。
《竹林》(宋 杨万里)
珍重人家爱竹林,织篱辛苦护寒青。那知竹性元薄相,须要穿来篱外生。
《昌州寄永川赵尉》(宋 项安世)
此州大如斗,此县安得壮。官有少府君,斯须一军张。
此君少年日,弄笔戏天匠。能令枯树荣,解使涸泽涨。
风晚天戏之,千山万里瘴。不畀龟自灵,小儿能薄相。
我于同辰游,拜君丈人行。得书日十反,有烛夜千丈。
如何三命共,所设非所当。巽君在床下,踞我著炉上。
此意岂宜蒙,临风颠回向。
《次韵黄鲁直赤目》(宋 苏轼)
诵诗得非子夏学,紬史正作丘明书。
天公戏人亦薄相,略遣幻医生明珠。
赖君年来屏鲜腴,百千灯光同一如。
书成自写蝇头表,端就君王觅镜湖。
通过网络搜索我垯弗难发现以下几点:
1、“薄相”大量出现在宋朝嗰诗词中,也是最早记录嗰写法。
2、“白相”只在近代开始出现,且弗再使用“薄相”,反映着当时已经产生语音变化。
3、“孛相”在明朝出现。
19世纪的《蕙风词话 续遍·卷一》已经解释得很清楚:
葛郯信斋词水调歌头,舟回平望,过乌戍值雨,向晚复晴云:“应是阳侯薄相,催我胸中锦绣,清唱和鸣鸥。”“薄相”犹言游戏,吴阊里语曰“白相”,“白”盖“薄”之声转,一作“孛相”。乌程张鉴冬青馆诗山塘感旧云:“东风西月灯船散,愁煞空江孛相人。”
箇末,为甚么“薄相”和“白相”会谐音?如今弗管是官话还是吴语两者都有差别。原因就是唐宋时期两个字发音是接近嗰。唐朝时期国家官方使用洛阳正音,“薄”是并母铎韵,发bak;“白”是并母陌韵,发brak,较为接近,可以自家反切一下。换句话说,假使原本正字是“孛相”,则“白相”根本弗会是谐音。
对于元明嗰北语来讲,弗分“薄”“孛”(现在嗰普通话也是),所以“薄相”写成“孛相”对其垯是一样嗰。于是部分吴语直接借用北词北音读bek,部分吴语保持古音读bak,才造就着寔样三种写法。
演化路线如图所示:
>>结论:
简单来讲,作者认为,最早的写法应该是薄相。但是后来因为北方官话孛、薄不分,传入北方后,变为孛相,又重新传入吴语区。导致今天实际发音为孛(bek)相。吴语君认为,若按照今天实际发音,“孛相”是最为贴切。你觉得呢?
(全文完。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在最下方发布你的评论,或者赞赏作者,支持吴语公众号的发展)
吴语公众号是非商业化、非营利性、由关注吴语传承的江南青年所发起的地方语言文化平台。
如果您有想说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发表或者查看评论。
如果喜欢,可以点击最下方的赞赏按钮,您的赞赏支持吴语君将公众号做得更好。滑动至本文最下方即可看见赞赏和评论选项
请一起关注吴语传承的问题,关注吴语传承的现状。
传承千年古音,请把吴语传承给下一代。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吴语公众号的过往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