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指数”专注于为您速递更多专业数据资讯、研究报告、深度干货。
摘要:对于一些房价已经大幅上涨的城市,例如苏州,成交开始明显走低在情理之中。随之而来,则是房价维持在高位。但更多的二线城市并没有经历苏州这样的房价大幅上涨,这些城市所面临的情况和苏州不同。
我们观察到近期地产的销售速度放缓。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关注:1)开发企业的销售任务完成比较好,推盘的积极性较低(二手业主抛售意愿明显下降)。可销售资源偏少,这是销售下降最关键原因。2)9月出台限购政策限制部分需求,也对买家预期有所冲击。3)房价上涨过快,导致一些真实需求不能负担。
对于一些房价已经大幅上涨的城市,例如苏州,成交开始明显走低在情理之中。随之而来,则是房价维持在高位。但更多的二线城市并没有经历苏州这样的房价大幅上涨,这些城市所面临的情况和苏州不同。
房价的上涨向更多城市蔓延。
到2016年8月,百城房价统计中,三线城市的房价环比上涨幅度终于超过了1%。这是2011年5月以来,第一次出现三线城市房价上涨幅度超过1%的情况(之前市场甚至预期这样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传统意义上供给偏大的很多城市,例如武汉、杭州、无锡、成都,房价相继上涨。长沙、常州等一批房价很久没有上涨的城市,也获得了市场更多关注。这种房价上涨和狭义库存(可销售资源)的下降有很大关系。
三线城市房价小幅上涨,其实对企业影响巨大。因为土地增值税的存在,一二线城市房价的继续大幅上涨,并不能为地产企业股东带来足够的好处。而毛利很低的三线城市房价的小幅上涨,有利于降低企业资产负债表风险,有利于企业盈利的提升。
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缩量上涨,房价过快上涨可能带来进一步调控的压力。我们承认,以传统观点而言,对调控的担心可能影响地产股的估值。但是,2015年至今,地产股估值主要影响因素确实发生变化。
土地价格方面,我们看到至2016年8月100个城市的土地成交楼面地价达到了3482元/平方米,成交溢价率达到了69%。考虑到南京等城市设定了土地出让最高限价(达到最高限价后不再竞拍价格),北京等城市并没有多少土地出让,地价真实的上涨幅度可能比数字显示更大。并不是说地产股有多便宜,而是土地价格太贵,刺激资金流入地产股板块。诚然,地产股和土地不是一回事情。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地产企业是持续经营的平台。买入地产企业的股权,不能完全等同于买入土地。可是,过于强调地产公司不等于土地也是不对的。地产公司可以体现存量土地价值。
例如,金融街在2016年开始拿地十分谨慎,同时积极扩大持有物业组合,将上海北京一些原来开发的物业逐渐计划成为收租物业。这种经营策略本身是符合股东利益的,因为当前一线城市土地价格昂贵,与其把珍贵的物业卖掉,倒不如尽量多留一些持有物业,减少拿地的数量。企业只要减少拿地规模,其就更加接近存量土地。
地产企业的开发投资热情始终不高,拿地热情也始终不高。热销并不会大幅推高企业投资热情,因为流动性如果推升房价上涨,地价只会上涨更快,企业仍然没有好拿地机会。房屋新开工和土地购置面积的同比增速仍然在低位,开发投资增速远低于房地产开发高潮期动辄20%以上的水平。尽管百城土地市场的成交楼面地价和溢价率都相当高,但土地成交合同总价却并不是很高。企业投资意愿不足,这就意味着买地产股的行为和买土地(买房子)的行为更接近。
简单的逻辑,也可能是有效的逻辑。毕竟,相比场内的存量资金来说,中意不动产投资的资金规模极为庞大。距离本轮行情高点,不少蓝筹地产股又出现了10%以上的股价调整,而在这一两个月内,企业资源的实际价值却随着房价增长明显在增厚。考虑到2015年之后每一轮地产股的行情都是在底部有增量资金买入,且增量资金并不十分关心政策预期,我们认为板块或许又开始对增量资金有吸引力。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观点地产商业年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