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排水检测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排水检测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2020-12-26 07:38:18


,污水处理及排水检测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当前,由于一些地方的污水厂主管部门还存在只重视生产运行、忽视水质指标的分析检测等问题,加上排水检测行业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导致检测的水质指标数据存在较大误差,甚至出现伪造数据的情况发生,以致无法将检测数据用于指导生产运行。为此,排水检测实验室需要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本文基于2015年8月实施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及配套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下简称评审准则)的要求,结合在具体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考核中发现的检测相关问题,从“人”(检测人员)、“机”(仪器设备)、“料”(消耗材料、服务)、“法”(检测方法)、“环”(设施环境)与“测”(分析检测)六大方面对排水检测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技术要求


1 检测人员


检测人员是排水检测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员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人员的数量配备、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及对人员的业务培训等都关系到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员数量应与检测工作要求相适应。检测人员应具有化学、环境或生物等专业背景,以更好的适应排水检测工作的要求。


应加强检测人员业务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道德等)的培训,可采取外部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升检测人员业务水平。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如岗位责任制、记录台账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可将各岗位职责进行分解,做到责任落实到人。


此外,新版的管理办法中还进一步强化了检测人员从业的独立性、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及客户信息的保密。这对排水检测人员来说,除了管理人员应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确保检测工作公正性及保密程序(或规定)外,检测人员也应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确保出具的检测数据科学、公正,并遵守保密规定。


 

2 仪器设备


排水检测实验室应根据生产运行的需要配备合适、足够的仪器设备。


常规项目(pH、悬浮物、COD、BOD5、氨氮、总磷、总氮)检测的实验室一般要求配备有:


  • 电子天平1-2台(含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 pH计1台

  • 干燥箱1台

  • 生化培养箱1台

  • 分光光度计2台(波长应覆盖紫外和可见区)

  • 高压蒸汽灭菌器1台等


由于污水厂实验仪器设备需要每天使用,为避免某台设备出现故障后短期内无法修复的情况发生,建议每类仪器设备在上述台数的基础上分别增加1-2台备用。


对在用的仪器设备,应根据评审准则的要求,建立仪器设备台账,做到“一机一帐”。


对实验室内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应张贴三色标识,即:绿色(合格)、黄色(准用)及红色(禁用)。各种颜色状态标识不能混用、乱用。


3 消耗性材料和服务


消耗性材料如化学试剂、玻璃器皿、标准物质等,是实验室开展各项工作的必需品,而外部支持服务如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则为实验室检测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对消耗性材料和服务的选择应满足:


1)供应商有资质

2)产品(或服务)合格


因此,在选择消耗材料、服务前,应先收集其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如营业执照(是否在有效期内)、经营范围(采购的消耗材料是否在其经营范围内),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采购的产品如化学试剂、玻璃器皿、标准物质等,应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做好产品的验收工作,入库的消耗材料由仓库保管员根据产品特性安排合适的保管方法,领用和处置也应符合相关的管理要求。


4 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是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依据。实验室在选择检测方法时,应优先选择国际、国家或行业内标准方法。对实验室在用的检测方法,应按照评审准则的要求,每年定期进行查新以确保其现行有效。非标方法如期刊文献报道、实验室自行制定的检测方法,仅限特定委托方使用,一般不建议采用。


在检测能力扩展时,如果涉及到新检测方法的使用,应按照新项目开展程序进行必要的验证和确认。对标准方法的偏离,还应按照评审准则中要求,以文件形式规定偏离的程度和范围。


5 设施环境


干净、整洁的设施环境可确保仪器设备发挥较好的性能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个检测工作的质量。因此,实验室应科学、合理布局,避免检测项目相互干扰,如水质挥发酚与氨氮,做到干湿分离;如天平室内不得放置给环境增加湿度的设备;保障检测人员的安全,如配备喷淋装置、洗眼器,并在实验室内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黄沙、灭火毯等。


此外,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三废”,不得直接倒入下水道,应集中收集后交由有资质的的机构进行妥善处置,确保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6 分析检测


实验室对采集的各类样品应及时进行检测。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可再现性,所有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实验数据(如滴定体积、称量值、仪器读数等)都应及时记录。


样品检测应严格按照选定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必要时对样品进行一定的前处理后测定,需要使用到仪器设备的检测项目应按照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密码样测定、有证标准物质考核、平行测定、加标回收、质量监督及实验室能力验证/比对等多种质量控制措施应贯穿整个检测过程。对质量控制结果出现异常的检测数据,应仔细分析、查找原因,排除检测过程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建议与对策


1 规范样品的管理


样品采集应符合《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HJ 494-2009)等标准规范的要求,做到准确、真实反映出污水接入市政管网中水质、处理中及处理后水质指标的变化。采集的样品应及时登记相关信息如采样地点、采样时间、样品状态、体积等,并加贴唯一性标识,进行样品的流转。


对检测中或检测后发现异常的样品或数据,还应做好留样工作。必要时安排留样复测或者实验室比对。留样应符合《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 493-2009)的要求。


2 注重分析评价数据


排水检测中,同一水样的各个指标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如COD与BOD5的比例关系;总氮、氨氮、硝酸盐氮等的相关性等。通过分析不同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或存在疑义的数据或样品,如果出现不符合基本规律的检测数据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可采取人员比对、留样复测或实验室之间比对等措施进行整改。


此外,对污水处理厂氮、磷等指标,还可以通过绘制周期变化曲线来分析、评价去除率和处理效果。


3 质控措施应全面覆盖


污水成分比较复杂,这也给污水指标的准确检测带来较大的难度。样品的处置、实验室检测、数据处理等环节,都需要采取一定的质量控制措施来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对常规指标如pH、COD等,一般采取平行测定、有证标准物质考核等质控措施,对仪器分析指标如总氮、总磷等,还需要增加加标回收、仪器比对等试验。排水检测实验室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应先制定质控计划,将质控措施覆盖到每一个指标。


此外,还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质量监督员进行现场监督。质量监督员一般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并应有任命文件。质量监督的结果应予以记录,并给出监督结论。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通知检测人员进行整改。


4 加强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排水检测实验室在日常检测中,涉及到的分析指标及检测数据多,原始数据、各类台账等质量、技术记录应及时整理归档。随着科技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无纸化办公也是现代化检测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排水检测实验室可通过引入适合自身要求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将检测工作中的各类数据、信息如采样计划、检测任务安排、样品与仪器设备信息、检测数据、报告等输入系统,以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从而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实验室。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节选自《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年第52卷第11期

本文作者:罗国兵,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无锡监测站无锡市城市排水监测站,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检测及实验室管理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