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手艺】跟着匠心游无锡

【手艺】跟着匠心游无锡

2020-11-10 13:48:35

关注【无锡市旅游局】,每天给你一个最美的无锡。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一座城市的夏天,因手艺人劳作的双手,

而充满记忆的流光。

在巧妙、奋斗、孜孜不倦的劳作中,

共奏出一曲古韵悠扬的夏日清韵。




左手市井 右手梨园:惠山古镇与泥人


惠山泥人全盛时,惠山古镇是全国赫赫有名的“泥人一条街”,大小的泥人店面、作坊有120家之多,祠堂118家,每一个祠堂必定隐藏着一个泥人作坊。

惠山泥人有两个品种,一类是“粗货”,也称“耍货”,是一种造型单纯,用笔粗放的商品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表现的多为喜庆吉祥题材,如大阿福、老寿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众;另一类是“细货”,也叫手捏戏文,作品多取材于京剧、昆曲中的场景,是用纯手工精心捏着、绘彩而成的工艺品,因人物生动、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喜爱。

江南人,对白墙青瓦的水乡总有着无尽的怀恋。一间间安静肃穆的老式民宅,在岁月中却像一块块久经摩挲的温玉,让人经不住的眷恋,经不住地神往。古镇,就是这样一个让你心驰神往的地方。而惠山泥人虽然只是一抔黑土,在这里却早已有了自己的生命。



炉火纯青 悟道人生:宜兴丁蜀镇与紫砂


宜兴丁蜀,是一块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神奇之地,七千多年窑火生生不息,陶业代代相传,陶艺创作异彩纷呈,紫玉金砂享誉世界。比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商住楼,那些古意的老街,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将远逝的沧桑显现了出来。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宜兴紫砂壶既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紫砂艺人在那闷热的炼泥车间挥汗如雨,日复一日地坐在泥凳前耐心雕琢,经受高温的炙烤……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城市的文明,紫砂的文化。




风来松度龙吟曲:梅村与二胡


搜索“中国二胡艺术”的版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二十世纪以来的二胡名家、名曲、名琴师,大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无锡。而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无锡新区辖内、素有“至德名邦”美誉的梅村,更因为二胡而声名远扬。

在无锡这个《二泉映月》名曲响起的地方,为了寻得一把称心如意的二胡,更多爱好者又将目光锁定在了梅村。梅村一片类似木材仓库的建筑前,水泥裸露的外墙上,写着四个宋体大字——“古月琴坊”。不了解的人很难想象,这个貌不惊人的地方,是很多二胡演奏家们选琴必到之处。它在行业里的地位之高,使得这里的简朴甚至有了朝圣的意味。

在选材、时间、工艺、火候、手感等各种机缘全部满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出一把好二胡,梅村二胡文化的传承与技艺的革新,正在成为无锡文化不断延伸的生长点,以一把二胡、一首新曲演绎无锡的城市新名片。



殷勤向竹箸 甘苦尔先尝:竹筷子与金龙桥


金龙桥及石码头,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小河头巷东端,是张渚全镇唯一一座古代留存下来的单孔石拱小桥。张渚镇上居民做筷,几乎遍及大街小巷,象丁山陶器一样家家捏泥户户做坯,成了家庭手工业。





一针一线寻江南婉约:荡口古镇  赏锡绣


水乡泽国,桥连着宅,水连着水,沿着小径,沿着曲榭回廊,荡口古镇兀立在烟雨微岚里。精巧古朴的小桥、傍河而筑的青瓦灰墙、镂花石板铺设的幽深小巷,处处散发着江南水乡遗存的“老味道”。


无锡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有刺绣服饰。卷幅微小、构图巧妙、绣技精妙。刺绣艺人不但绣艺绣艺高超,而且还需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绣制精细局部,需将一根丝线劈成八分之一,用比人的头发还要细的绣线来操作。无论细若蝇毫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都显得形神兼备,意趣无穷。



一毫米的竹青,几辈子刻不完 :宜兴竹海 还有留青竹刻


宜兴盛产竹,自古有“竹的海洋”之称。竹海绵延苏、浙、皖三省,纵横八百余里,形成了一片翡翠的海洋。竹海风景区处于竹的海洋中心,万亩翠竹随山势起伏,好似波涛翻滚,绵流不绝,素有“华东第一竹海”之称,是我国竹风景、竹风情和竹文化的代表性景区。

光溜溜的竹片,虽然有独特的味道,看久了不免单调。还是刻点图案或文字吧,显得雅致些。而作画、写字这两件事,正是文人所长。竹子本是“四君子”之一,加了字画更就多了雅趣。于是就有了竹刻。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汉族传统的雕刻艺术。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试试跟着匠心来无锡旅行,了解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是深入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他们不仅凝结了千百年的创造,承载了旧日的岁月记忆,更是无限珍贵的文化财富。

照片来自:阮传菊、quzy,超载,阳羡莱莱,猎豹,穿山甲1268,陈逸航,资料来自许伟明,《陶都》杂志,本平台往期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

无锡市旅游局

微信号:wuxishilvyouju

更多精华请添加游无锡服务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