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近期可谓大放异彩,高通收购NXP之后将整个物联网行业推向一个新高潮。而作为物联网关键的传感器技术毫无疑问也必将成为下一轮各大厂商争夺的风口。那么,什么是传感器?在下一轮争夺开始前国内有哪些厂商?传感器的未来又将如何?
传感器—物联网的基础
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是实现物联网的三大关键技术!
通常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可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
目前,全世界约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开发,研发机构6000余家。其中美、日、德等国家实力较强,产品门类繁多,各种产品累计2万余种。全球著名的公司包括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福克斯波罗公司、美国恩德福克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德国英飞凌公司,英国Bell&Howell公司等。
全球著名传感器厂商及产品应用领域
国内主要传感器制造企业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和2010年增长速度达20%以上;2011年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传感器市场增速比2010年下滑5%,市场规模为828亿美元。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复苏,2012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到952亿美元,2013年约为1055亿美元。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将不断增多,2015年市场规模约达1500亿美元。
目前,从全球总体情况看,美国、日本等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占据了传感器市场70%以上份额,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相对较少。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3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占据了传感器整体市场份额的29.0%、19.5%、11.3%。未来,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传感器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但发达国家在传感器领域具有技术和品牌等优势,这种优势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因此,全球传感器市场分布状况并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变。
我国已有1700多家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其中从事微系统研制、生产的有50多家。同时,传感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医疗诊断、交通运输、家用电器等。
目前,国内有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分别为:安徽基地,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规模经济;陕西省敏感技术产业集团公司,主要是建立电压敏、热敏、汽车电子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黑龙江基地主要建立气、湿敏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
我国传感器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并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空间布局。
长三角区域:以上海、无锡、南京为中心。逐渐形成包括热敏、磁敏、图像、称重、光电、温度、气敏等较为完备的传感器生产体系及产业配套。
珠三角区域:以深圳中心城市为主。由附近中小城市的外资企业组成以热敏、磁敏、超声波、称重为主的传感器产业体系。
东北地区: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主。主要生产MEMS力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
京津区域:主要以高校为主。从事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在某些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北京已建立微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部地区:以郑州、武汉、太原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在PTC/NTC热敏电阻、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产业方面发展态势良好。
此外,传感器产业伴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在其他区域,如陕西、四川和山东等地发展很快。
传感器未来发展趋势
➤传感器是无人驾驶的基础硬件,是感知环境的载体。
➤据美国波士顿咨询测算,无人驾驶汽车创造的市场价值将达到420亿美元
➤2035年前,全球将有1800万辆汽车拥有部分无人机驾驶功能,1200万辆汽车成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而中国将是最大的智能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