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 小炮儿的采访---百年幕表戏

| 小炮儿的采访---百年幕表戏

2020-11-25 14:18:04

提示:点上方↑锡剧发展促进,一键关注!

清婉吴地音   柔媚江南韵


编者语:小编无意中见到这篇文字的时候,挺好奇。不知道幕表戏是何概念。前些日子在江阴碰到热爱锡剧的戏迷,还特意请教了。才知,幕表戏现在几乎很少有人唱,得知有这么一个剧团,一个最草根的民间团体,他们很多年来只表演这种没有剧本的即兴幕表戏,相当的考验功底。下面,就跟着记者小炮儿我们来感受和了解幕表戏到底是怎样一种戏曲文化。


这个乡村剧团只有10名演员,6名乐手,连同布置舞台、炊烧伙食之人,总共也不过20人左右。就是这样一个民间小团,却每年演戏达250余场,除了三伏天、三九天以及逢年过节和下雨天,他们几乎天天都在表演一种行将消失的戏曲形式——


六年前的元月,正是无锡前洲青城锡剧团“歇年”的日子,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幕表戏,团长王秋江把演员从“天南地北”老远的地方叫了过来。在一个雨天,在前洲街道教育文体服务站的一个剧场里,年过六旬的奚林森、封佩珠夫妇和陆国良、唐玉静夫妇花了两个小时认真地化妆,准备“上台”。而同样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乐队成员则一人往往既要弹奏像琵琶、二胡这样的文场,又要敲打锣、钹这样的武场。
成立于2005年春季的青城锡剧团,是个最草根的民间团体,他们只表演幕表戏,成立以来每年要跑进好多乡村演出,深受村民喜爱。“除了像我们这样年纪的演员,幕表戏几乎没人会演了。幕表戏没有剧本,只有主题,演好演砸全看表演者水平。到我们唱不动、跑不动的那天,或许就是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幕表戏退出舞台的时候了。”虽然目前青城锡剧团的幕表戏广受市场欢迎,他们每次表演少则有观众三、五百人,多则甚至有两千多人观看,但演员和观众的集体老化,让幕表戏同样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
“即兴”幕表戏靠的是功底
若不是亲耳所闻,你简直不敢相信,青城锡剧团的演员们唱幕表戏,可以非常轻松地“即兴”表演两个半小时!在青城锡剧团团长王秋江拿出的一份节目单上,粗略计算,有200出剧目,当然这些戏名的背后并没有一本正经的剧本和固定的台词、唱腔。“基本上所有的幕表戏都是传下来的老戏,像《珍珠塔》、《秦香莲》、《兄妹拜堂》、《火烧百花台》、《玲珑女》、《狸猫换太子》、《拜月记》等都是我们经常演出的故事。”王秋江说,《珍珠塔》是最有名的幕表戏,演员根据现场情况,可以把它唱成一本的,也可以唱成五本的,甚至过去一些特别厉害的老艺人能一下唱出十六本的《珍珠塔》。
对照几行简单的故事梗概和人物设定文字,就要表演一出完整的戏,这让我们很难想象。“一场演出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一般表演两个半小时左右。”叫人意外的是,幕表戏虽是在农村乡里表演的“路边戏”,但却不是各种选段的排列组合,而是一出完整的剧目。“以前幕表戏都是要表演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现在我们考虑到观众年龄偏大,就缩短成两个半小时。”适应新形势的调整,让唱了幕表戏20多年的奚林森、封佩珠等人感觉“即兴”表演两个半小时简直“非常轻松”。
因为只有故事主题,没有固定唱腔和道白,所以幕表戏表演随意性很大。“只要不违背整个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背景,怎么唱、怎么演全凭演员自己。”这么看来,会演幕表戏的人都是全才,集演员、导演、编曲、编词于一身,而且这些都要在演出的过程当中一气呵成“瞬间”完成。“我们演出有时也会碰到配合上出现偏差的情况,但有经验的幕表戏演员都能在台上就弥补过去。”奚林森表示,喜欢幕表戏的老戏迷们往往都非常宽容,他们能够原谅舞台上偶尔出现的小差错,因为他们知道这表演不容易。而舞台上表演幕表戏的人也个个相当认真,无论表演了多少场,他们总是抱着“一切重新开始”的念头上台。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即使一个戏名之下,恐怕也会有好多个版本的幕表戏。谁让这幕表戏就是“即兴”表演呢?考验的就是演员的功底。
铁打的剧团流水的兵
在青城锡剧团成立之前,王秋江就已经在幕表戏的走场演出中“摸爬滚打”。他不是演员,但是能弹弹琵琶、敲敲锣,常州、江阴一些幕表戏班子有时会请他“帮帮忙”,当然每次都是有几十元演出费的。出于自小对锡剧的喜爱之情和嗅到这其中的市场气息,王秋江于2005年春自筹资金组建了无锡前洲青城锡剧团,当时一下投资了十几万,包括流动钢木机构的舞台、道具、戏服、音响等。
青城锡剧团建起来了,招聘的演员全是剧团退休、退职人员或是老艺人,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幕表戏演出需要演员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年轻演员经验不足,大都不会演出幕表戏。另外,除了表演功底,演出幕表戏微薄的收入也无法吸引年轻人加入我们这个团队。”王秋江说,青城锡剧团的10位演员全部都有退休工资,对于他们来讲,唱幕表戏并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做了一辈子这行当,早就离不开它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赚点钱,何乐而不为呢?”奚林森道出所有演员的心声。
在无锡,唱幕表戏的演员年纪都比较大,大都也不靠唱戏赚钱;而在常州,40来岁的壮年幕表戏演员数量不少,他们频繁出入各个戏班,赚取演出费。“一般来讲,一出戏的主要演员出场费在100元到150元之间,其他演员唱一场大约是60元到80元,乐手则基本在50元左右。”按照此“价目表”,青城锡剧团团员一年唱幕表戏最多的可以有将近3万元收入。常州那些年轻力壮的幕表戏演员则赚得更多,一是他们的嗓音亮、出场费高,二是他们一年远不止表演200场。
唱幕表戏,那是铁打的剧团,流水的兵。据说,幕表戏演员流行性很大,青城锡剧团有时也会邀请外援前来助阵,“在演出的旺季,我们就再招募一些‘打零工’的演员。不过只要我们自己的团员没有特殊情况,一般10个人足以对付所有的剧目。”王秋江是个不错的幕表戏器乐手,他更是一个出色的市场运作好手。青城锡剧团成立以来,每年都保持250场以上的演出频率,这都是他去每个乡镇推介、游说、公关的结果。“包场费会根据路途远近或场次多少有些许调整。”为了节省开支,青城团员们到一个乡村演出总要住上几天,连演几场。如今,王秋江当初投资青城锡剧团的十几万元早已回本,每年他都能在东奔西跑、上台下台中收获不错的经济收入,这也算是让百年幕表戏生出了“新枝”。
它能延伸到最草根的地方
封佩珠是青城锡剧团的骨干演员,她的爱人奚林森则在剧团里不但是“男一号”,而且还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幕表戏演出一般都在晚上,奚林森会在晚饭时分,跟大家说说戏,把当天要表演的“幕表”大致告诉所有演员。“幕表”其实就是纲要,故事内容、人物、场次等交待清楚之后,唱什么、怎么唱则全交给演员到台上即兴发挥。
由此看来,幕表戏非深厚功底之人无法胜任。“像我们上一辈的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等都能唱幕表戏,而现在还活跃在农村幕表戏舞台上的人也就是我们这些老年人了。”封佩珠对着她用了20多年的一个化妆箱,仔细地描着眼线。虽然已年过六旬,但封佩珠在幕表戏的舞台上永远都是花季年龄的花旦,这是她至今还在坚持唱戏的动力之一。
严格来讲,幕表戏是剧本戏的前身,所以它就是锡剧。但与大剧团的剧本戏最大的不同是,幕表戏更适合生存于乡镇,幕表戏剧团的触角能延伸到最民间、最草根的地方。“因为幕表戏来自民间,以前的老艺人从没读过书,却能编出几乎完美的唱词,所以它是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句子在表演,农村里的老人们当然非常喜欢。”青城锡剧团数年来到过常州、张家港、江阴、雪浪、堰桥、前洲、南方泉等无数个乡村,每一次他们在村里的篮球场或小型广场上搭起舞台,就有白发苍苍的观众早早搬着凳子等候演出开场。“我们的观众基本都是老年人,他们平时文化消遣的活动较少,看幕表戏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盛事。”面对每一年每一场的火爆,王秋江却有些无可奈何,随着青城锡剧团团员越来越老,随着看得懂、喜欢看幕表戏的观众年龄越来越大,他不知道还能这样带着团员们表演几年。
据悉,以表演幕表戏为主的乡间戏班,以前在无锡农村有好几十个,而现在仅剩下了两、三个,青城锡剧团算是这其中运转得不错的一个。村里的老年观众特别喜欢幕表戏,除了它好听好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戏不用花钱,且只需走上几步路就能到演出点。“去年张家港的一个老板整年包了我们剧团110场戏,他请客让老百姓看戏,大家都愿意来。”幕表戏多半就是以这种“包场”的形式,至今在乡村得以留存。
 

什么是幕表戏?
幕表戏,又称路头戏、提纲戏。多数民间戏班在演出幕表戏时并没有剧本,或并不需要完全按剧本演出,演出的依据只是一个简单的提纲。一些较正规的戏班,演出前则会把本场演出的剧目提纲(或称“幕表”)贴在后台,内容主要是这部戏的场次、先后出场角色、大概情节、所用砌末等。演员在舞台上只需掌握这个简单的“幕表”,具体的对白和唱词,都由他们自己视剧情发展自由发挥。
以前,无锡农村里有许多戏班,他们流动性大,舞台条件差,演出时所依据的幕表,都由演员自己记录,或者干脆记在脑子里。一些经验丰富又肯用功的演员,往往能记住两三百部戏的幕表,随时可以背诵无误。可以说,幕表戏是现在剧本戏的前身,而今的剧本戏大部分是由幕表演变而成的,编剧把幕表戏的精华摘取,再谱上曲,使其成为剧本戏。相比起来,幕表戏比剧本戏难唱,原因是剧本戏是死记硬背的东西,而幕表戏的唱词是现唱现编的,还必须得押韵,不能脱离主题。
幕表戏的唱腔是自由的,但不失锡剧的根本味道。虽然幕表戏是演员根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人物个性和剧情变化来为自己定唱腔的,但基本上都还是锡剧那几个常用调,如大陆调、簧调、玲玲调、迷魂调、媒婆调、引路调等。幕表戏的道白和剧本戏一样要求高,要注意轻重、快慢。

编者语:如此看来,幕表戏的唱腔是自由发挥的,但是不失锡剧之根本味道。很多老艺人在旧社会虽然并没有念过什么书,也没有多少文化水平,却能够即兴编唱绝妙无比的唱词,真是本事了得,不得不佩服。想必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至深的缘故吧。好演员,真是满台戏!至此,我们要向这些生存在滩簧演出一线的老艺人们致敬,因为它至少让我们了解和看到了锡剧早起的演出形式。以便更深的理解锡剧艺术的未来还是要靠剧本戏,锡剧的辉煌还是要依靠专业院团年青一代新人辈出。




正文经小炮儿公众号授权转载。





清婉吴地音 柔媚江南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