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走进实验小学,孩子们正奔赴在书法、美术、舞蹈等各种不同的课程现场。这一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的教学安排,正是实验小学紧密结合国家课程,从艺术、体育、综合等学科,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设置的“学科+”博健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开发并实施的校本课程,是对基础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这些课程的设置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如语文加文字游戏、语言艺术、文学天地;数学加高斯俱乐部、思维冲浪;英语加英语课本剧;艺术学科加合唱、鼓号、丙烯画、拉丁舞等等。每周五下午,实验小学有60多支学生队伍(东校区20多支队伍)奔赴不同的选学选课现场,奔向自己的兴趣所在。
和实验小学一样,我市很多学校致力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如东域小学在“贤博”文化引领下设置的社团课程云建设;太华小学、万石小学依据地域资源和地域文化开发“竹文化”“石文化”课程;培源中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书香校园”校本课程建设……他们都在探寻确立自己的课程生长点——建构具有本土风格、本校特色的校本化课程。
教育不能凭空而谈,没有课程与教学的支撑,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近年来,市教育局扎实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构建,把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引导各校在课程建设中牢牢抓住育人主线,做“实”国家课程、做“活”地方课程、做“精”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个性需求,挖掘了学生潜能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了让丰富多彩的课程照亮学生成长成才之路,全市各校紧紧抓住少年宫、学生社团、课程基地、综合实践这些平台,扎实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据了解,少年宫项目设置与课程建设、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成为了学生拓展知识、展示才能、提高素养的舞台;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充分发挥着学生主体作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实验中学、外国语学校、桃溪中学等多个初中学科教研基地,成为了优质资源的辐射中心、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心、教师研训的服务中心,切实提高了初中教育质量。值得一提的是,各普通高中不断挖掘课程资源,先后培育宜兴中学“陶文化综合实验课程基地”、宜兴一中“阳光体育课程基地”、和桥中学“时文阅读语文课程基地”等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建设项目,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学习的天地不应拘束于校园。市教育局依托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大力加强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开发,它早已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综合性的课程。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丰富多彩,学生纷纷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企业,走进生活、亲近自然,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人格品质不断完善。多年的学校课程建设实践,使得学生得到了全面、特色、个性的发展,全市素质教育实施呈现良好态势,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课程是教育的灵魂,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建设,既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推进课程建设,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道路。近期,市教育局将制订《宜兴市普通中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各中小学凝心聚力、多措并举,不断深化课程建设。市教育局将成立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指导专家委员会,加强课程建设把脉指导,组织课程建设研讨交流,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此外,市教育局还将把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建立课程建设激励表彰制度,推动我市课程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宜兴市教育局官方微信 “宜兴教育”
微信号:yxedu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