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泥好

泥好

2021-08-01 09:18:46

柒拾

用泥巴捏出的内心世界


街景


从泥巴到泥塑,这过程就像盖一座房子,一点一点地慢慢积累,再精心细琢去完成每一件作品。



朱敬伟,用泥巴讲故事的人,河海大学图书管理员,人称“泥旦旦”。

他从事了15年的图书馆管理员工作,除此之外他专注于泥塑创作,40年佳作不断。他没拜过师,完全靠自己对捏泥巴的热爱,捏出了记忆中的老金陵。他的作品在各地展出,代表作《南京清明上河图》走上了2014年青奥会的舞台,2015年,,。


早市早开


朱敬伟从小喜欢捏泥巴,13岁照着连环画上的图画,捏出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他的作品人物脖子细长,上身长下身短,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夸张诙谐,活泼传神,动感强烈,实乃漫画与写意的结合。带有鲜明的特色,深受观众的喜爱。


卖小鸡


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玩泥巴,许多七零后,六零后,乃至五零后人都记忆忧新。那个年代,物质条件贫乏,家中不可能有闲钱供孩子们买新年礼物,孩子们只能自己动手通过玩泥巴来丰富精神生活。


旧时露天电影

小板凳,排排坐,


捏了40多年泥巴,谈到“泥旦旦”这个称号,朱敬伟笑着说,那时候他常把泥巴搓成一颗小小的‘旦旦’(弹珠),回想起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他给自己起了“泥旦旦”这个名字,这能勾起他们这个年代的人一种集体的记忆和情感。


旧时评事街


朱敬伟的泥塑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途在思想和发展方向上也有过不少迷茫和纠结,也尝试着利用其它方面材料创作,做过竹刻,绘画,砖雕等等,最后还是不可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内心的追求。


换糖稀


有很长一个时期属于创作空档,除了苦闷还是苦闷,寻不着方向感。后来受近代著名艺术家吴友如,丰子恺二位先生民俗风情艺术影响,很好的将绘画艺术中的营养溶入到泥塑创作。


知识青年去边疆


朱敬伟的作品被人所知是在2010年鼓楼的一个展览上,那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参展。他创作了一组“送知青坐火车下乡”的作品,在展览现场引起了知青们的共鸣。很多参观的市民看了之后,泪流满面。朱敬伟说,人们很容易被小说,被电影感动,但泥塑能够感动观众的不多。市民们看到他的作品后流泪了,这件事引起了媒体的注意,纷纷来报道。


等公交


有的老夫妻来看完之后,第二天把自己的子女都带来看。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展览的现场爆棚了。市民们还自发组织起来,帮忙维护现场秩序。当时是一个五天的展览,市民们强烈要求延长展览时间,主办方不得不延长了展览时间。后来,又在明故宫办了一次展览。从那次展览以后,朱敬伟名声大噪,鼓楼区宁海路街道特意给他提供了一间工作室,鼓励他的艺术创作。


两家相邻的板鸭店里,老板们各自招揽客人


朱敬伟说,他每次作品展览的时候,都会在角落里观察,数市民在一件作品前停留的时间。有一次在展出期间,有个人在一件作品前站了一天,他觉得这是对他作品最大的认可和喜爱。


惠民理发店

在朱敬伟位于鼓楼西桥的“泥旦旦”工作室,陈列了近百件泥塑作品,有反映秦淮旧景的、新旧360行的等等。朱敬伟说,露天电影院、向阳院、惠民理发店等等。这里面很多场景都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小时候的记忆,这些小泥人就是当时的他,他身边的人。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代人对南京的记忆,对老金陵的记忆。




谈及未来的计划,朱敬伟说,他想要跟朋友一起,办一个南京泥塑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泥塑。他现在55岁,总会有做不了泥人那一天,他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徒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南京泥人的文化传承下去。


秦淮旧景(南京版清明上河图)局部


他深入到社区去教小朋友,教市民捏泥人,带着他们边玩边学边创作。受朱敬伟的影响,他的女儿13岁开始拜师学彩塑,现在在宜兴紫砂学校学习。朱敬伟说,他希望女儿能够一辈子做手艺。文化的传承,要从培养自己的孩子做起,然后再影响到其他人。相对于无锡惠山泥人等国内外知名的泥塑门派,南京泥人显得籍籍无名,朱敬伟凭着自己的创作热情把老南京的往昔生活用泥人的形式重现,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现在南京泥人己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这与朱敬伟的努力分不开


泥旦旦工作室

1.河海大学图书馆

2.鼓楼区宁海路街道活动中心



物色

泥人制作的难点在于创作人对世间的敏锐观察,要习惯用思想和大脑做存储,在创作中善能将其表达出来;泥人创作的疼点首先在创作道过程,选择材料(泥),取材料(挖土),养泥,晒泥,淘泥,捶泥,和泥。这过程最是磨练人和锻炼人意志。享受和思考也刚好与此过程同步,许多人做不下来就是因为早期过程是艰苦与寂寞的,而能坚持下来的人往往又是从此过程中感受到无比乐趣并慢慢习惯了孤独的人。

往期精选 | 陈和生·为了回到从前,这个老爷爷亲手制造了一个微缩的萌系世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