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抟扶摇”中的大畜之德:在渊听《庄子》课笔记一则

“抟扶摇”中的大畜之德:在渊听《庄子》课笔记一则

2020-12-03 08:27:17

在渊是文化馆的公务员,参加了古典书院,也常旁听我在同济的课。这是他听我讲《庄子》的听课笔记一则,融入了他读《易》的思考,也有从我的《诗经》课和书法课上得来的一些感受。


无竟寓摄于无锡长广溪


成玄英疏《逍遥游》“野马尘埃”云:“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这“阳气发动”让人想到《易经》大畜之卦。山天大畜,初九爻即是这阳气发动,要孕育一种变化。大畜下互的兑卦,上互震卦,好比是鱼从泽中跃出,化而为鸟飞出去。上九便是这倏然飞出之象了。

大畜“不家食”,“利涉大川”,这不是鲲鹏的志向么?“辉光日新其德”与“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则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过程。


“抟”是一个过程,始终有种向心力,是功夫;“扶摇”则是空间与时间上的舆辐,是生发性的,正是柯老师《春天的心志》(点击链接打开)中所谓“时间的逸出”,空间亦如此。


譬之《诗经》和书法,则《关雎》的“悠哉悠哉”亦是时间上的余裕、哀而不伤的回旋藏锋;而“辗转反侧”则构成了空间上的余裕、诚于中而形于外的诚,是在藏锋转折中暗含充盈的诚。两者的结合,则如舆辐一般展出无穷境界。


车轮围绕中轴旋转,这是“抟”;“抟”的结果却是驰向远方,而不是原地转圈。“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齐物论》),实际却止于轮毂之环中。以其能止,故能行远。


或如“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充符》):这是一种平静的逸出,有如浅滩上扎的篱笆栏,栏内有限的水与栏外广阔的海构成一种平衡,自由出入,淡然无极。(参考《春分读庄悟书法:水停之盛,内保之而外不荡》,点击链接可打开。)


成疏云:“大鹏既将适南溟,不可决然而起,所以举击两翅,动荡三千,踉跄而行,方能离水。”御气之行并非直上,而是抟气而上,扶摇而上,是在大气中动荡盘桓、踉跄而行,“水击三千里”,然后才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大畜上九倏然飞出之前,须有暗暗的聚集和微微的颤动。六四、六五二爻象之。这种颤动不易为人察觉。尝观柯师写字,起笔、转折和收笔之时,都有一种暗中聚气的微微颤动。


在《论语》“侍坐章”曾点答问之前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中,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之后的“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气息的涩动。


曾点是在起笔时,庖丁是在收笔时,藏头护尾,所藏所护皆为气之兴发。这是志引与起兴的律动,是御气之行在“抟扶摇”中的展开。


抟而不知扶摇,则笔涩力蛮,志固而难涉大川,能聚而不能散;扶摇而不知抟,则笔轻力浮,顾盼媚俗,能散而不能聚。“抟扶摇”不是线性直飞,而是“踉跄”之行、“踌躇”之止,“似不能言者”。


譬之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则“盛神”、“养志”、“实意”、“伏威”为“抟”,为聚气蓄势,“散势”、“转圆”、“损兑”为“扶摇”,为行笔、调锋、收势。


无锡国专班学员露华浓临帖习作


在同济课堂上(学员方曹峰拍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