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老吴嘴跑绿皮车

老吴嘴跑绿皮车

2020-11-22 06:04:58



文/吴晓凌


关于连州摄影节若干重大问题,老吴草率地做出如下决定。当然,只用来吓唬自己。


一、刺点摄影奖刺痛了谁?

提出“刺点”理论的罗兰·巴特不会想到,中国连州摄影节的奖项会以此命名,并由无锡电工钱海峰的《绿皮火车》获得。

必须承认,这个奖的名称很高格。但说实话,它总会让我联想到“XX锅炉杯”高尔夫球赛这样的句式。刺点这个词和赞助商的名称一样,含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在里面。而赞助商和价值判断都是极其排他的。我有点杞人忧天,这对于一个开放包容的摄影节是不是好消息?刺点刺痛的,除了观众,大概还有意志不坚定的摄影师。

奥斯卡小金人如果改叫“蒙太奇”电影奖,喜欢长镜头一镜到底的导演第一反应大概会是:是不想带我玩儿了吗?

当然,名字只是记号,爹妈给了生命这事儿最重要,成长成什么样很重要,起个什么名儿不重要,纠结这个可见老吴有多闲。


二、旗帜鲜明地支持绿皮火车到连州

我没去连州,听说连州不通火车。我也不想站队,但个人的态还是要表,即使无从横向比较诸多优秀作品,但对于《绿皮火车》的获奖老吴仍然非常认可,它对得起刺点这个野心满溢的奖项。

这不是对评委有没有信心、该不该质疑的问题,也不是必须要解释清楚、说服反对者的事儿。喜欢就是喜欢。好就是好。

也许有人会质疑钱海峰先生的摄影技艺。大家说得没错,刚看到获奖消息配图的照片时,我也是同样感觉,并第一时间和朋友交流:他的摄影很不稳定。因为几张照片很精彩,有几张照片却实在一般。但那几张精彩照片给我信心和期待,寄希望于没有看到的所有照片。后来,他的策展人唐浩武先生在微信里称,那几张一般的照片其实根本没被收在展览里。这回答了我最初的疑惑。

不管你们理解不,反正我是理解了。什么叫摄影家?不就是不把赖照片给人看的人嘛。


三、摄影奖奖的是什么?

如果人们看了他所有的照片,还有所质疑。我无法有效辩护。因为这无关对错,大概涉及艺术观念的差异。就谈些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我承认,通过钱先生的作品能够得出大致的判断,他的摄影表现能力离所谓“经典”的“大师”标准确实有距离。请注意两个引号不怀好意的用法。

老吴一直认为摄影纠结于表现力这件事很无趣。我反正分不太清经典之后的“经典”和“陈词滥调”的区别,也许是一体的两面。甚至我想说,组成当初经典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共同变成了一种“经典”的模式。我不是反对经典,而是反对经典后的“经典”模式。我起名叫“后经典”。好吧,我自己已经晕了。

老吴周末还在上班,可能做不到那么耐心了。抱歉下面也许会省略内心的推理独白,直接跳到结论性的东西。

钱先生本人的整体摄影表现力或许达不到某些人的期许。但个人的“摄影表现力”并不那么重要,只是参考,有时“摄影表现力”还会成为“摄影表现”的障碍。

插播个段子。一个养狗人带爱犬参加宠物大赛得了奖。有人祝贺:恭喜你获奖!养狗人微愠:得奖的是狗!祝贺者忙改口:那狗得了多少奖金?:拿奖金的是我!

天地良心,谁能看出老吴并不是在骂人?他是想借这个好心说错话的故事表达,很多人就是没想明白同样的道理,得奖的是钱海峰的作品,而不是钱海峰这个人。他只是负责拿到奖金。而且人家也明白这一点,在获奖时已经说了,他是代表乘客来领奖。这个道德觉悟无关谦虚或者心虚。

再说得清楚一些,老吴认为这个摄影奖不是岗位练兵大赛,不是对钱先生摄影水平的认可,而是对他作品的认可。钱先生即使摄影表现力让人不服,但这组作品真的非常迷人。


四、好摄影的位置

在我的逻辑里,人的智慧是局限的,而且大部分浪费在和“刺点”相对的“展面”上。人的技艺是局限的,而且大部分浪费在根深蒂固的陈词滥调里。拿局限的智慧去感悟无边的生活已经打了一个折扣,拿更局限的技艺去表现被折扣的感悟,这种对生命的折上折的体察,最后会呈现出什么东西?

好的摄影必须承认偶然神迹的位置。抱歉,反智主义的尾巴又露出来了。

接受这个基础,才能进而体会《绿皮火车》的动人在哪里。钱先生的照片位置我觉得挺好。有些技术,所以还是摄影。无力把控,所以交给偶然。8年时间,更有足够多的偶遇。结果,那些车、那些人,就成为照片的主角,而不是摄影的奴隶。

隔与不隔的区别就在这里。对钱先生的作品,我惭愧而且服气。

强调获奖者的电工身份,对我没有任何好与不好的触动。直接说出我的判断吧,未来摄影创作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在这些摄影的路人甲和门外汉里。反正我知道自己太专业了,所以没有希望。


五、摄影师和作品的关系

凡事都是两面。我对《绿皮火车》也有深深的质疑。这种质疑不是针对作者个人或者作品本身,而是针对他和作品的关系。钱先生摄影能力和对摄影理解的相对不足,决定了他无法成为自己作品完整的主人,因为他无力审视和掌控通过自己镜头得到的偶然神迹。于是,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家和策展人的发现与提示。

这个质疑也可以上升到相当多年轻而努力的摄影师身上。不止一次,他们拿着那么优秀的影像,却又那么茫然,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依赖于前辈的指点,挑选,去完成成为作品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程序。

我希望所有青涩的摄影师都能够明白,遇到好的导师是运气和捷径,但最终还要以自己的勇气和能力去把握自己的影像,成为自己创作的完整主人。这是由摄影人进化到真正的摄影师所必须经过的关隘。

罗兰·巴特不光提出了“刺点”,他还说过一句息事宁人的话:对艺术解读太多是危险的。



文章选自作者个人微信号“Viphotos”


更多详见第52期摄影月报

编辑小组:王诺 韩晔 邬惠我 李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