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鼻祖:石头希迁禅师(上)
2020-10-04 14:07:18
曹洞宗鼻祖:石头希迁禅师(注:本文从禅心2008年、一时兴起而写的小书《穿透生死》章节中摘出。)六祖慧能大师晚年收了名年仅十四岁的小沙弥徒弟,他就是后来成为青原一系之下大名鼎鼎的石头希迁禅师。因为曾在南岳衡山南台寺的东面石头上结庵自修,因此又被称为“石头和尚”,他与当时的马祖道一禅师堪称“两大士”。“至江西者必参马祖,入湖南者定访石头(希迁)”,后世所谓“走江湖”的俗语,即从此而来。《指月录》及《祖堂集》记载:希迁禅师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肇庆市)人,母亲在怀孕期间不能沾任何荤腥,诞生的那天晚上,满室光明如同白昼,父母双亲觉得怪异,就此事询问巫祝,巫祝告之这是吉祥的征兆。稍大后,风骨端秀,方颐大耳,天性完全不同于其他同龄孩童,只喜欢独自静坐,若有所思。五岁时母亲带着他去寺院,并让他拜佛,礼拜后起身仔细端详佛像后说:“这完全就是人嘛,他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假如佛就是这样的,我也要做佛!”当时听到这话的出家僧众、在家居士都惊讶不已。当地乡民畏惧鬼神,杀牲祭祀的风俗盛行乡里,经常去到祭祀所谓场所销毁祭祀工具,甚至多次“夺牛而还”,无人能够制止。希迁十二岁时,到新州(慧能大师的出生地和圆寂地)礼拜六祖大师。六祖一见到他就显得非常愉快,再三抚摸着他的头,说:“你这孩儿将来当能继承我的禅宗真法啊!”因此送了他很多吃的东西,并劝他出家,于是就这样落发出家了,然而才过了两年,六祖就准备要入灭了,眼看师父就要走了,希迁自然很着急,自己都还没学到什么,以后怎么办呢?于是急忙去请教大师:“和尚百年后,我以后怎么办?应该依止哪位禅师?”六祖只回答了他一句话:“寻思去!”希迁一时没有明白六祖话中的意思,六祖圆寂后,希迁终日独坐,冥思苦想,愣愣地跟块石头一样几乎忘记了还有世间的存在,但终不得要领。曹溪的首座和尚看到后就问他:“师父六祖都已经走了,你还老坐在这里做什么呢?”希迁若有所思地回答:“六祖大师临寂前告诉我‘寻思去’,我是在奉师命修行啊!”首座师兄一听就笑了:“师父的话不是这个意思,你有位大师兄名叫行思和尚,现在住在江西吉州,师父他老人家是指示你的因缘在他那里,叫你去找他啊!师父这么明白的话,让你听迷了,赶快去找他吧!”希迁得其点破,恍然大悟,始知六祖遗嘱“寻思去”,不是指冥思苦想,而是“寻(行)思去”。于是千里迢迢,行脚至青原山,依止这位年长他二十九岁的师兄学修。希迁先在惠能门下受了熏陶,当他见到行思大师时,禅师问他:“你从曹溪那里带着什么来了?“没到曹溪以前,也未曾失落过什么呀(未到曹溪亦不失)!”佛性人尽具足,没去曹溪以前,我的佛性本具,也没有失去什么呀!希迁回答的很妙。“如果不到曹溪的话,怎么能知道我本不缺什么呢?”虽然不缺少佛性,但并非人人都能亲见自见的,要证见自己的本来佛性,还得假藉善知识的方便指示。行思禅师见这个小沙弥年龄虽小,却悟性不凡,心中非常欢喜,就不准备再堪辨他什么了,谁知希迁这时反过来出奇地问道:“曹溪六祖大师还认得和尚您吗?”“那你现在认得我吗?”禅师当然是禅师,轻轻一拨,就不留痕迹地把问题还给希迁了。行思禅师这时欣然感叹地说:“众角虽多,但能得到一个麒麟就够了。”自此希迁深得禅师器重,尽付心法与他。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希迁28岁,从罗浮山授具足戒,略探律部,见得失纷然,感叹地说:“自性清静,谓之戒体。诸佛无作,何有生也?”从此之后不拘小节,行思禅师问他:“你现在已经受了大戒,还听闻学习律经吗?”希迁回答:“不用听律。”思禅师又问:“那么,还要不要念戒?”回答说:“也不用念戒。”(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