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关注 美术报,分享美的一切
近日,“少儿美术教育中,‘教’与‘不教’的辩证关系——2016海峡两岸少儿美育研讨会”在厦门举办。会议邀请了13位儿童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不同的经验和角度为大家展示了“教与不教”的理念和探索。
教还是不教?少儿美术的“正”还是“偏”?美术教师有必要读哪些美育著作?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读一读这场研讨会的小札记吧!
希望这对老师,以及有志于提升孩子美术兴趣的你有所启示。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卢崇真:何谓游戏化教育
如何评价其中学习成效
来自台湾的蕃茄田上海艺术夏季学校校长卢崇真的报告主题是:《艺术教育中的游戏理论:以蕃茄田艺术夏季学校为例》。
她邀请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是:今天几乎所有的教育(不管科学、语言或美术)全都主张“游戏化学习”,然而身为教师的我们真的清楚什么是游戏吗?所有人都知道游戏是儿童自发的直觉活动,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成人如何可能设计和引导儿童进行游戏,而“趣味”是游戏中最重要的因素吗?
若真如此,我们究竟要如何评价游戏中的学习成效?教育者若不能建构一个游戏理论的视野,我们根本不可能声称游戏化学习的效果。
她关于课程建构的几个发问,值得大家一起深思:
儿童自发的直觉活动为何?
成人如何设计和引导?
趣味是否最为重要?
游戏与真理?
如何评价游戏中的学习成效?
无锡市新安中心幼儿园王妤芳园长提出:“教”与“不教”是一把双面的刃,过多过少都会适得其反,“教”得多了,太注重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不教”或者“教”得少了,期待自然花开的结果,却常见儿童技巧不足,美术活动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
《动物宝贝》 潘贝贝 12岁
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美育工作者200余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和分享美育经验和理念的交流平台。每场演讲结束后的现场互动环节,老师们也踊跃提问,向专家们求教。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专业人士的美育观点吧!
▼
尹少淳:转“正”守“偏”
关于儿童美术,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尹少淳认为:
儿童的创作样貌与他的身心发展水平、心智相关,儿童美术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儿童画的成熟为正,充满童趣为偏。偏是创新的途径,驱正守偏是儿童绘画教育的策略。
少儿绘画不可避免地由“偏”转“正”,教育的责任是,帮助少儿在转‘正’过程中,保持对‘偏’的兴趣和关注,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真正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儿童美术教育既要保护少儿的原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要让它们与知识、理解相融合,成为真正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过年了》 张璐瑶 14岁
侯令:教的内涵在增容
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侯令认为:教已不再仅仅是教知识和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教的内涵有了变化,它在增容!
例如,在“欣赏课的‘教’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欣赏的程序和方法……但教决不等于是教师对学生知识上的灌输……当我们让学生谈对作品感受的时候,是一种引发、引导,而不是教……”
黄素兰:我是不教的
香港教育学院黄素兰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她们校内与校外合作的“创意学生奖励计划”的创意活动。
从奖励的角度出发,通过欣赏和创作,让教师和家长也参与其中,形成一个集欣赏、创作、奖励、教师和家长参与的系列活动。她提出“我是不教的,但我会给学生安排环境(自主学习的情境)。”
《草原上的民族》周思含 9岁
李力加:教师应成为“变量”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力加教授在研讨会上特别论证了:
美术教师成为该教学实践中儿童美术表现能力可否改善的变量。美术教师的自身学养、思维方法、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终身学习观等,成为制约“不教而教”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里具体落实的决定因素。
此外,他还表示儿童美术教育不能过早地进行丟勒式的科学教育,应该提倡游戏化的儿童美育活动,让孩子生命本原的东西尽可能延长。我们应在尊重儿童生命本体的基础上调节自己的教学观。
《干鱼》 蔡蕊 11岁
吴望如:读读美育著作
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吴望如教授开了一个书单,有杜威、齐泽克、赫伯·里德、艾斯纳、加德纳、凯洛恪、保罗邓肯等美术教育名家的著作,他认为,教师不了解这些著名学者的学说是很危险的。
老师不是什么都要教,也不是什么都不教……教师要熟悉艺术教育学者的理论,才知道什么该“教”,什么“不教”。
黄露:“四条线”美术课程模型
首都师范大学黄露博士认为:孩子需要教,而且要按规则去教孩子画画,但技能只是教的一种。良好的课程是保证每一个孩子成长必需的营养。
在分享中,他提出的“四条线”为基础的儿童美术课程模型,即第一条线——设计基础:年龄;第二条线——课程核心:思维、想象、方法论;第三条线——创作过程——感知观察、情感叙事;第四条线——美术本体:审美修养、知识、技能。
《群英会》 周欣然 12岁
“教”与“不教”都是教,形式不同,重点不同。它们的核心是一致的。作为教育者始终要思考的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到哪儿?
原文《少儿美育的“教”与“不教” 2016海峡两岸少儿美育研讨会后记》有删减
文稿:侯令、李力加、卢崇真、方玢
统稿:李力加
— ✚ —
微信编辑 | 沛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