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西岐凤家庄巨氏溯源之浅见

西岐凤家庄巨氏溯源之浅见

2021-01-05 11:16:00

关于陕西岐山巨氏始祖的探索,目前网传已达六、七种之多,似溪流奔大海,推浪掀波涛。其实,并非多头无絮,莫衷一是。若以时间为线,将其串连起来,更像是一条纵驰不息的历史长河。谨借这次补修初谱之机,最近编者又沿着这条线索隧道,逆水上行,再次穿越这一历史长河。经过力所能及的进一步考证,现就逆溯陋见,分陈予后,欢迎高师赐教补正!

1

溯明清(1851-1368)

源于官位,出自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軍职“元帅″,属以官置姓类。不妨先说说元帅一职的起根发苗。

大清第七帝咸丰元年(1851)“金田起义”爆发,洪秀全(1814—1864)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太平天国运动。

时隔一年(1853)3月,太平军攻陷南京,割据称王迁都,改名“天京”。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乳名亚达,号石敢当,1831—1863)率部击溃清军江南大营,天京解围。是年9月突发“天京事变”(亦称杨韦事变),太平军内讧四起,诸王互戕。东王杨秀清(字嗣龙1823—1856),北王韦昌辉(字韦正1823—1856),秦王秦日纲(字日昌1821——1856)等先后被戳身亡。    

翌年(1857)6月石达开不满洪秀全猜忌,率部众15万,愤然离辞,去西南远征独闯,至天国元勋殆尽,急趋衰亡。   

石达开远征西南伊始,便在军中新设“元帅“一职,由中级骁将担任,类似先锋部队之首领,统领一师,约2500人。      

后至载淳同治二年(1863)6月,石达开远征军在大渡河畔安顺场畔(今贵州境内)遭清兵重围,全军覆没。石达开护卒心切,无奈投降,但终被诛杀。  

次年(1864)7月清军收复天京,时有朱氏巨帅带残卒潜至苏、浙、皖三省交界的诸多“南”姓发源地溧阳。自称“三棵铜炮闯九关,巨帅立祖天目山,景色壮丽碧玉簪,寒光亭下水如天”。后化名流俗,繁衍散居于今江苏武进区的无锡、宜兴一带,其后裔先以“巨帅”为姓氏,后略“帅″成“巨”单姓,以避官府追剿,世代相传于今。

而在陕西的巨氏族群,却有另一种见解。他们相对集中在长武、武功、韩城等三市县,宝鸡市的岐山县亦有三处聚居之地,即祝家庄镇的驸马庄村,约1200人,青化镇的凤家庄村和雍川镇的巨家原各有500余人。尤其是凤家庄村仅凤南组200年间就繁衍10代,100余户,400多人,不但独聚一组,而且无一杂姓。相互见面,均以“兄弟、侄儿、爸爸、哥”互相称呼,仍似未出五服,显得格外亲切。

修谱同仁巨怀兴继我“初谱”之后,2010年也新修成《驸马庄巨氏家谱》。他的溯源结论与我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追踪至“山西大槐树下”,且彼谱更详至“洪洞县广济寺旁大槐树下。”此论早于巨帅之说,直抵明成祖朱棣永乐时代。还有甘肃平凉人巨敬,官至布政使,却因忠于建文帝而被灭门,为我当初援引之“相传”之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到了清朝,更有巨国桂详载史籍。其人字子馥,号静亭,道光30年(1850)生于甘肃秦安县城。其父巨谭,系秦安著名学者,安维俊,孙海均出其门下。巨国桂幼承庭训,26岁中举,选授甘州(张掖)府训导兼河西精舍讲席,迁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教授,加同知衔。后任该省阜康知县。曾作《丁未阜康拟古一首》诗曰:“空效牵衣啼,留郎郎不住。四山连天雪,马蹄踏何处?”光绪23年(1897)年轻的慕寿祺作《初遇巨子馥先生》诗曰:“今始识荆州,槐黄八月秋。诗篇唐格调,谈笑晋风流。愧我文章劣,逢君意气投。茂林新病后,弄翰不曾休。”暮年,巨国桂还协慕编篡了《甘宁青史略》。民国4年(1915)病逝,享年65岁。生前著述甚丰,有《慕研斋稿劫余诗存》4卷,著有《武功县志》、《阜康县乡土志》、《遂初杂志》、《说铭》、《悟简》、《巨氏家训》、《巨氏家谱》、《救时截方》等10余种。另有《秦安直隶州新志续》曾选录其诗数首。

2

溯金元(1368-1115)

源于故姓,出自山东临朐博崖,因巨林卜居该地而传,属承传本姓类

明正统8年(1443)碑石载:山东临朐博崖巨士元为本姓“一世祖”。生活年代推至元末明初(1368)前后,已传至25代。

至民国25年(1936)另有《巨氏家谱》记录:明万历时,博崖11代传人巨让在博崖以北新垦荒地,建立新村,名曰北博崖

然而,却有《嘉靖临朐县志•卷三•贞节》辑录:金末元初(1200)前后,有巨王氏,28岁,夫巨林亡,恪守贞节有嘉,勅授蠲免其所有税赋徭役。《光绪临朐县乡土志•卷六》重述:“节烈巨王氏,原县志有传”。据此可推,元末明初的巨士元,理应将“一世祖”之灵位,恭让于金末元初之巨林。时空蓦然间向前跨越了一个半世纪。

3

溯周末(前256)

源于姬姓,出自周末王室遗胄之后,属避难拆字易姓类。

东周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59年,即秦昭王51年(前256),秦灭东周后,史称拥有八百年(实际797年)天下之周朝终于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战国先秦时代

周王室覆灭,姬姓氏族因失国,愤而去“女”留臣,以示丧母,又不愿屈尊秦,羞为属臣,故而再删“臣”内上下两点,终成“巨”姓。意寓依然强大,对秦不卑不亢,甚至避贵趋俗,隐迹凡流,致姬氏血脉首度衰落。

时至东汉顺帝时,竟有传人巨览史籍留名,他应大将军梁商所聘,任掾吏(佐助官吏),与李固齐名。李固者,汉冲帝时太尉,以直言敢谏而著名。另有《广韵》记载:“汉有巨武,为荆州刺史”,《何氏姓苑》记录:“巨氏出南昌”。宋朝又有巨师古,司武官统制,率兵征讨戚方,三战三捷。巨师古与巨览皆因功名而被引入楹联典籍。如七言联:“良掾吏名齐李固;勇统制战胜戚方”,属二、二、三句型结构,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且寓“梁″于“良”。嵌名奇巧,常书悬于巨氏祠堂。   此后也曾被删去前三字,简联为“名齐李固,战胜戚方”,句式虽变为二、二结构,但读起来依然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4

溯战国(前206-前375)

源于子姓,出自战国时期巨子后裔,属以官置姓类

据《中国姓氏词典》释义:巨氏源于战国鲁国巨子之后。巨子原系墨家学派的武装首领之称谓,其严密的组织,鲜明的宗旨为当时罕见。它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由墨子创建并首任巨子。《淮南子•秦族训》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墨子逝世,成员皆称“墨者”,首领仍称“巨子”,一般通过推举逊让产生,纪律严明,不循私情。《吕氏春秋•去私篇》举例佐证:“墨者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惠王曰:‘先生年长也,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腹对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王虽为赐,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遂杀其子。”因而墨家子弟甘心听命于巨子,甚至不惜舍身行道。《庄子•天下篇》曰:“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绝。”

后来,巨子之后裔将“子”略去,始为单姓“巨”氏。

5

五溯商周(前375-前1040)

源于巨毋,巨辰经两支姓氏,出自西周初,宋国始君微子启之后,属指地为姓类

微子启开国于西周之初,他的后裔中有一位名叫巨辰经者,任郑国大夫,被封毋乡(今河北萍乡),系巨鹿郡管辖。其后代指地为姓,分称巨毋氏或巨辰经氏。尔后,据《前汉•王莽传》载“有奇士,长丈,大十围,自谓巨毋霸,莽更其姓曰,巨毋氏。谓因父母而霸王符也。”《后汉•光武纪》则改称为巨无霸。莽政灭亡后,族裔皆简称“巨”氏。

6

六溯华祖(前30世纪)

源于封钜名,出自5000年前远古华夏人文始祖黄帝之师封钜之后,属以祖名为姓类。

《前汉•古今人表》及东汉末《集韵》均载:“封钜,黄帝师”。详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康熙字典》第1288页。其中另列释义为:“《前汉•郊祀志》:‘吾欲见巨公’。注:张晏曰:‘天子为天下父,故曰巨公″。

今巨,钜相通用,与讵亦通。故后文统述为巨。

在封巨的后裔中,有以祖名姓封者,亦有姓巨者,分化为两姓氏,代代相传,非常古老,姬氏也多尊奉封巨为得姓始祖。

综上六溯,各执一词,各有其理,似无定论。然而,愚以为,欲理清大群落乃至全国各地所有巨氏祖源暂不可行,但小范围探索应该不是完全没有希望。陕西驸(马庄)凤(家庄)两地之巨氏就多有信心。我个人也从溯源修谱实践中似乎略有感悟

当初,六年前撰修初谱,处于无奈之际的断想,在这次梳理之中蓦然间显露端倪。吾巨族胄裔,在自秦至辽,千余年的时空断层中并没有消声匿迹,虽无传承脉络史籍记载,却有龙之传人彪炳史册。他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不断奋力拼搏,意欲崛起屹立。除巨览,巨武、巨师古、巨敬、巨潭、巨国桂外,还有明代御使巨鲸,嘉靖进士巨光远,辽代横海军节度使巨构,清代亦有河南确山教谕巨文彬,陕西合阳教谕巨澍(即本谱第六代传人)及著名画家巨来。

诸如以上先祖名流,堪誉巨胄族群不甘沉沦的杰出代表。我们为此骄傲,为此自豪,有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作为后代也应该更有信心把溯源执著到底

至此,鉴于个人的体悟及驻地同胞的倾向性观点,应该首推“三溯”周末之源,即西岐驸、凤两地后裔,更愿追奉周赧王姬延为我们共同的得姓始祖。其理由简略有三:

首先,周赧王境遇确凿可信。姬延将祖传八百年江山丧于已手,相比之下,他的心情最为沉痛,境遇最为惨痛,故而率先易姓隐迹的动因最为可信,断代时间也最具体,最有说服力。

其次,华夏始祖不宜颠覆。黄帝轩辕系华夏人文共祖,为全中华包括港、澳、台及全世界华裔所共同尊奉。历史悠久,共识源远,黄帝与封巨系同时代两脉系,若追奉封巨就等于颠覆共祖,岂不有悖公讳,也难免牵强附会之嫌。

第三,余溯诸源的种种说法,特别是网络信息不同程度存在着举典不详,举证无处,逻辑推理有瑕等不足,有待进一步探求肯綮。

综上陋考,浅见仍然不足为据,权且拋砖引玉,广求博证。


(源自《西岐凤家庄巨氏族谱:追溯祖源》)  清晖摘录

邀您关注,欢迎赐稿!

关于岐山的图文信息皆可投递!

投稿邮箱:250229373@qq.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爱我岐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