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工匠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 :择一事,终一生(内含活动和福利)

工匠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 :择一事,终一生(内含活动和福利)

2021-08-15 14:14:43

写在文首

文末有福利


能坚持看完本文的

都不会错过这部刷爆b站

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影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在介绍本片之前,先来听听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歌手——陈粒,带来的影片主题曲MV。



提到陈粒,不必多说熟悉的人爱到刻骨。跟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一样,专注于一件事,力求做到最好。



城墙外的人模糊日夜,

城墙内的他们却严守朝八晚五;


城墙外的人高歌创新,

他们却要“守旧”到底;


城墙外的人一年跳三次槽也不足为奇,

他们却只兴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你很难相信

在北京故宫

在和车水马龙一墙之隔的地方

会生活着这样一群

与外界“格格不入”的人


他们的名字,

在这之前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过

——文物修复师

文物还需要修复?!是的,你看到的文物之所以几百年上千年不腐不坏,那靠的都是一代代文物修复大师的努力。


“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从动拍摄念头开始,导演萧寒等了整整四年,做了十万字的调研……终于在去年刚开春那会等到了——故宫同意拍摄了!


这也就是后来刷爆B站、豆瓣9.4高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


没有过山车的剧情没有大牌也没有小鲜肉,就是这样一部波澜不惊的片子,却可以通杀70后到00后的盆友圈,捧红了高墙内的这群人,也捧红了修了一辈子文物钟表都没几个人知道的王津师傅……


“很多东西说出来就一句话,但做到就需要一辈子。”


全世界都在说日本有匠人精神,那中国呢?

中国有工匠精神,缺的是包装和宣传。

【工匠精神】

在这个节奏飞快人人呼累的时代,

【工匠精神】也必将成为时代的热词。

早晨8点,王津准时出现在了紫禁城

这是王津“进宫”的第39年。

偌大一个故宫能修文物钟表的就俩人。

一个王津,另一个,他徒弟。


这些匠人至今还沿袭着古时的师徒制,就算你是高材生,也得照规矩办事儿。


一脚迈进城门时候,外面的世界便啪地关上了。


他一路穿行,一个转弯再一个转弯,然后径直走进了自己办公的院子,继而把木门关的严严实实的。绝不能让尘土飞进屋,因为会影响机械的精密度。


与此同时“进宫”,还有青铜组的王有亮、书画组的杨泽华、织绣组的陈杨……这群修文物的师傅横跨三代人,负责修复整个故宫的青铜器、木器、漆器、百宝镶嵌、宫廷钟表、


陶瓷、


书画……



而在被他们修复前,

它们中有些已经在故宫的角落里,

躺了几百年。

修复前——康熙皇帝60大寿时,由16个儿子和32个孙子送的“万寿屏”。


修复后


王津师徒二人这次要修的,是乾隆皇帝所藏的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


你往上边看,已经能看清钟顶是一个“农场”,有房子、有农户,有成群家禽、家畜及模拟流水,个个部件均能活动,构造极复杂。但刚出库房时,这座钟非常残破,零件散落,“能看出,多年前有人修过,但没成功”。


王津只得自己琢磨。


大多数时候房间里是没有人说话的,大家都闷头干活。如果不是机轴转动的声音,你路过院子根本就察觉不到屋里有人。



站着时候王津习惯双手叠放在身前,

直勾勾地盯着看。


隔了100多年,图纸零件早就不见了,

这修整全靠王津肉眼的观察判断调试

盯了一会,他便习惯性地用手搓起了眼镜儿腿,

头疼啊,这空气中的湿度猛然飙升,

眼下这个方才两天前修好的底座又坏了。


修钟表这事儿,好像就是这样地不断反复。

“齿轮的咬合,就是几毫米的事儿,差一点都动不了。”


但这都是寻常事儿。


一毫一厘的清理、打磨,添补,镶嵌,

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

考验的首先是耐心。


你看屏风上的缂丝,

要用小细锉在几毫米间的齿轮间穿梭,

这样穿上一天却只得几寸。



乾隆的一只御稿箱,

补个漆面吧足足有120层

颜色稍有差池就得重来。



做浆糊的树胶,

必须要在半夜上山割

因为太阳一晒就废了。



而王津师傅修复一座钟表,

少说也要几个月,

修不修得回原来的样子,另说。

而学会耐住性子不过是第一步。


关于这一点,在这里工作了10年的屈峰太有体会。

06年他从央美雕塑系硕士毕业,就进了故宫。

原本以为故宫里应该会有超级现代的实验室,结果来了才知道——就是个沧桑的农家院子啊。


环境,上班时间,薪水,还有高墙内的孤独……

一个火急火燎的年轻人,

故宫的前5年,无数次地想过要离开

内心很挣扎,只能不停地自我对话再自我和解。


而现在,他对着镜头说出了这样的话:


“就说雕刻佛像吧,每个人对佛像的理解都不一样,这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纯洁的微笑,那是最难的。”


过完最纠结的前5年,

他学会了把自己扎进去,

就跟顿悟了似的,

他发觉握在手里的文物不再是死的了,


甚至说,文物其实跟人一样,是有品格的。



上面的领悟说起来有些玄乎,但有些乐趣,就要直白得多。


这种“穿越古今”的对话,

也是这份工作独有的。


在拍摄中,书画修复组偶然发现乾隆时期的某位修复者,

居然冒着砍头的风险,用次等的材料冒充植物染料,

而这一揭发却是在百年之后,

在他们的手里,

“哎哟胆子真大咯,那要被发现了,是要砍头的。”


他们也会依据文物,

饶有兴致地猜测,

上一任修复者的音容外貌。



至于师傅们修文物的生活,

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战战兢兢,

反倒是透着一股子

寻常日子的云淡风轻……

逗逗御猫,


打打杏子,


或者在周一故宫闭馆时候。

骑着自行车在空荡荡的太和殿里兜风,

“上一个这么做的人,

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溥仪。”

也是学雕塑的纪东歌就喜欢这样单纯的环境,不用考虑物质或名利干扰,可以单纯面对文物。她觉得在这个上面,她实现了自我价值。


“上寿康宫!”

“走,去慈宁宫~”

这就是师傅们最最日常的对话,

故宫对于他们早就熟悉像是邻居家,

随意走一个那都是串门。

能不端着,绝不端着。


带着这种接地气的生活法儿,

再去和手中静默无言的文物对话,

修复者的手里已经在不觉中生出了几分温柔。


漆器组

而另一边,历经8个月,


王津师傅手里的钟,

终于修好了。



一直记得,当钟表终于转起来,王师傅脸上露出的纯真笑容。




只不过在短暂地运转之后,

它就静止在了展示柜里。


橱柜里摆着的很多事王津年轻时候修过的,

看着这些自己一件一件修好的文物,


“挺快的

这人的一生真是工作的这几十年,

一晃就过去了,

干不着多少精品,也挺遗憾的觉得。”


这是王津的遗憾,也是大多数匠人的遗憾。


屏幕之外,

有人看着看着眼睛红了……

在这个快速奔跑的社会,

“坐得住”意味着错过新风口,

“有耐心”成了低效率,

人们慌张焦虑,

生怕一不小心就落后了。


可在这群匠人身上,

在他们的生活细节中,

藏着一种对时间的超然。

就像木心的那首《从前慢》: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慢到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这部影片,也是由无锡本土公司“光合映画”联合出品


喜爱本片和支持无锡本土出品的,别忘记发朋友圈哦!


福利活动


时间:12月17日14:50

地点:无锡海岸影城

内容:20元特惠观影赠送可乐+海苔味爆米花+抽奖

奖品包括《我在故宫修文物》美到哭的明信片

其他电影周边


PS:评论本帖被小编精选,有机会获得整套明信片哦

在这个最适合寄明信片的季节

这么美的明信片,一定要寄给最重要的人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交费登记



特别鸣谢:无锡海岸影城

          猫眼电影

      逐影者



订票地址 book.coastalcitycinema.com

影城地址 无锡市滨湖区海岸城购物中心五楼

QQ粉丝群:367371558

咨询电话:85918816 

团购包场电话:85912268

官方微信:公众号搜索“无锡海岸影城”

新浪微博 @无锡海岸影城
手机APP购票 安卓市场搜索【海岸影城】Apple store搜索【海岸影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