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的朋友圈被一位79岁医生退休的新闻刷屏了!她就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生钱惠茵教授,数百人送行的场面感人温馨,要知道,送行的人群中,除了医生、朋友、学生,剩下的都是病患,小编真的被这场面感动哭了,如果我们医生和患者的关系都像这样,那该多好↓↓
钱教授退休,尽管烈日高照,她曾经的病患、学生、同事、好友,近500人仍自发早早楼下守候、送别。老人感动落泪,几次哽咽……
让我们再拥抱您一次,表达敬仰和不舍。
不忍道离别,一定要擦去笑容背后的眼泪。
多看您几眼,停驻在我们心间。
放在您肩背上我的手,久久不想离开。
高温烈日,不及我们爱您的情意。
请允许我这一次不听您的话,就是要坚持站在楼下等您。
像孩子热爱母亲一样扎进您的怀里。
就这样微笑着,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钱教授是无锡人,退休之后准备和老伴回老家)
年轻时的钱医生
为啥一位普通的老医生退休会有这么多病患送行呢?据说,这位年近八旬的钱教授,在病房仍坚持步行下楼;看病从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她在新乡行医53年,工作近2万天,救治患儿数十万人次,有的一家两代甚至三代人都经过她的诊治,和患儿家长交流从来都是轻声细语,对待患儿满满都是爱。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这是2013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写给河南98岁女医生胡佩兰的颁奖词。她退休后在社区坐诊20年、开药很少超百元,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
她在世时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张效房堪称河南眼科医学发展史上的“活化石”,退休多年如今96岁高龄的他仍每周都在医院坐诊、查房,每周还会专门抽出一天时间辅导研究生的英文病例报告,并且在查房的时候专门督促医生们用英文交流病情。
对于红包现象,张效房曾经激动地说,“我坚持一辈子不收红包,更不会拿回扣,一是不会,二是不忍,三是不能。如果让红包遮住了眼睛,心灵之窗有了灰尘,还能把手术做好吗?还能把科研搞上去吗?笑话!”
在张效房看来,这个世上就没有退不回去的红包,“穿上白大褂,就要让白衣裹着红心,绝不能让白衣裹着黑心。如果让红包装进了白大褂,就玷污了这身神圣的白大褂!”
这些年,张效房担任了诸多社会职务,但他每次都事先声明,不接受任何馈赠。出外会诊、手术演示,他也从来不要患者或医院的报酬。
2016年3月13日,他获得了全国“十大最美医生”的称号。
一个普普通通的医者,一个行走在乡野的仁者。宋兆普出身中医世家,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并师传祖学,擅长中医治疗各类骨科疾病。现任河南省汝州市一家康复医院院长,行医20年,义务救助贫困残疾患者4000多人。
2009年,他到郑州、平顶山、洛阳等地的福利院看孩子,当时就哭了。他是个医生,见多了生老病死,可是那些脑瘫的孩子,依然让他觉得太悲惨了。“他们坐都坐不起来,浑身像个软面条。他们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
本来他只想领走20个孩子,看后他直接决定,要“领养”100个孩子。当年5月,通过省民政厅,他从全省市地福利院,共陆续接来了129名脑瘫患儿。那一年多来,他把500多万元的积蓄,用在了收养的129名脑瘫患儿身上。
一位网友感叹于他的大德,发信息说:致敬,兆普兄,在这个病人已成为商品的时代,您高尚的医德令人敬佩!
其实这样仁心仁术的医生还有很多,为值得尊敬的医生们转发点zan!
我的爸爸是个骗子,这个视频看哭所有人!
6月份,10个好消息与郑州人息息相关!不知道你就亏大了!!
来源:综合医学界(ID:yixuejiezazhi)、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裴申申 实习生:周杨
小编那么拼,记得点个再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