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的这条道路上,有的人把它当做任务,有的人把它作为工作,而薛禹胜却在其中找寻快乐。他说过:“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非常感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直至痴迷,比如,有的人会通宵打麻将,为获得赢钱的快乐而从不言倦。我的对手是自然界,为了自我完善、为了人类的完善而工作,我从科学探索中获得战胜自然界的快乐。我的这种生活因此更有意义。”
1941年2月7日,薛禹胜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3年,他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电机系。时隔十八年,他又在电力科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薛禹胜到比利时列日大学进修,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的薛禹胜在电力行业任职,先后任职电力科学研究院技术员,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院工程师,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工程师,系统工程室副主任等职位。他的研究大力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薛禹胜长期从事稳定性及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工作,是时变非线性运动稳定性量化理论的创立者与软件产业化者。他创建的互补群群际能量壁垒理论开创了时变运动系统全局稳定性的量化研究,揭示了高维非自治非线性运动系统在大扰动下的稳定性充要条件,发现了孤立稳定域和NARI吸引子等一系列奇异的动态行为,并揭示了其机理。
薛禹胜在1987年发明的EEAC算法是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快速分析这一世界性难题的重大突破,是一个得到严格证明和工程应用的电力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商品化软件包已经被国内外(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广泛应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2005年的调查报告中确认,EEAC算法是国际上唯一工程实用的方法。该技术的理论成果及各种工程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及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
除此之外,薛禹胜还有很多在电力方面的贡献,比如他主导研发的电力系统大停电综合防御系统已在国家、区域、省市三级电网中大规模实施,华东电网控制中心实现了国际上首个停电预警系统,江苏省网控中心实现了国际上首个闭环的紧急控制系统。他还主持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套特高频继电保护装置等等。薛禹胜先后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十项,发表了多部著作,数百篇国际论文、国内论文,是多所国内外大学的兼职教授。他多年来对我国的电力系统的贡献,也使得他获得了多项荣誉。2000年,薛禹胜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为江苏省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两个获奖人之一,2012年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5年,薛禹胜当选为中科工程院院士,他表示:”将尽力使自己的工作达到本学科的里程碑水平。”一个人很难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创造力,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面对科学的最高峰,薛禹胜仍然在坚持不懈地攀登着,他依然有着强烈的创新欲望,为国家的电力事业,燃起更旺的薪火。
“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微平台”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