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察实情、寻实策、办实事 | “三大一实干”活动在我市城乡全面推开

察实情、寻实策、办实事 | “三大一实干”活动在我市城乡全面推开

2021-02-19 15:05:16


建议篇


许多中小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有共性需求,而企业单独攻关却有顾虑——

只要政府牵头,就可大面积解决


常州湖南大学机械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卿宏军: 

我们在与企业对接中发现,几乎所有企业都迫切希望能用先进科技手段改进产品,提高装备自动化水平,但他们普遍存在顾虑。


常州很多中小装备制造业企业存在同类技术难题,比如,在压装、铆接、胶粘、锁螺丝等多个环节,都可用机械手代替人工操作;解决这些难题后,就可以提升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用呢?在产学研过程中,企业一方面担心研发费用过高,另一方面又担心研发时间久、成功率低。有企业家坦言,如果能直接购买到成熟的应用技术,而且安装后能立即投入生产,他们很乐意花这个钱。


对此,卿宏军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和相关行业协会,列出制造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目录,由专家教授带队,确定选题,一一攻关,研发费用由三方共同筹措。待研发完成后,在企业进行示范应用推广并给予一定贴补。这样,既消除了企业对前期技术研发的顾虑,又能大面积提升常州整体装备制造业水平。



水产养殖年年面临三重风险

盼望主管部门帮助至少化解两重


大走访日前走进金坛区今年首场职业农民专题培训班,多位参训者反映,希望有办法帮养殖户应对风险。


白塔村66岁的社员袁冬根说,去年他养的螃蟹得了水瘪子病,一下损伤1万多只大规格蟹,少卖30多万元,养了90亩水面没赚到钱。


当天,无锡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专家来讲的正是河蟹水瘪子病防治。不要小看这场160多人的培训,我们是提前走访了多位不同区域的社员后定下的选题。”万叶水产合作社理事长冯东波告诉记者。


万叶水产合作社理事长冯东波: 

养殖业有三重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政府各级涉农主管部门要尽量帮助农民应对风险。


现在,极端天气增多,特别是去年先长期阴雨、后持续高温,金坛70%左右的河蟹养殖户亏本或持平。怎样引导他们既养得好,又卖得好,并且加快河蟹养殖一、二、三产融合,是一项大课题。


希望能把养鱼、养蟹纳入农业保险,帮助养殖户在灾年减少损失。


加强培训,是应对技术风险的重要手段。这方面也盼望在“三大一实干”中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


金坛水产指导站站长王桂民: 

结合“三大一实干”活动,他们会组织技术人员前往有需求的养殖户塘口,力推“小精高”和“155”河蟹养殖模式技术,共同发力,突破河蟹养殖效益的天花板。



党外代表人士建议武进打造两张“文化名片”:

一张袁行霈 一张恽南田


17日下午,武进区召开党外代表人士专题座谈会,、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谊会及民宗、侨、台界代表围绕“六问六答”,为常州和武进如何增创新优势、怎样种好“幸福树”,提出意见建议。


来自文艺界的张提出:武进要利用现有文化名人资源,积极打造两张“文化名片”:一张是袁行霈,为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的堂弟,、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原籍武进湖塘夏雷村;一张是明末清初书画家、常州画派开山祖师恽南田,湖塘马杭南街现建有恽南田纪念馆。


党外人士还围绕民生和产业积极发言,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来自致公党的沈健认为,武进西太湖医疗产业应抓住我国干细胞产业发展的机遇,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园区经验,做大做强干细胞产业。农工党员丁波认为,常州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决定了楼市现状,要想方设法提高人口基数,同时,结合人才政策改善人口结构。



一墙之隔的难题如何解?

乡镇敬老院老人看病难题要破解


17日、18日,,详细了解该村村民生活、企业发展情况,将一份“民生温度”送到该村百姓心间。


在直溪镇敬老院,,全院现有84名院民,全是“五保”老人,平均年龄已经79岁。在当地党委、政府关心下,老人们的集中供养标准已经达到每人每年9500元,医疗费用也全由财政承担。另外,镇里还为每人购买了老年人意外险等4种保险,老人们的方方面面都有保障。


不过,直溪敬老院院长吴正兆也反映,老人们存在着一定的“看病难”问题。“年纪大了常要去医院,虽然直溪镇卫生院和我们院只有一路之隔,但是一旦有老人要就医、住院,就必须有护理员陪同。我们院一共8个护理员,有时候几个老人同时住院,我们的人手就太紧张了。”另外,老人们每次都要走一次完整就医流程,也让他们感到费时费力。


: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行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模式,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已经走在了前面。对于直溪敬老院而言,可以发掘自身优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走出公办养老机构的“医养融合”之路。杭永宝向直溪镇政府建议,结合敬老院的综合大楼建设,可以增设住院床位和医疗设备,同时引入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探索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医养融合”之路,不断提高“五保”老人的养老质量。 



回应篇


市司法局回应企业:

政府部门会强化履约意识

主要措施是推进党委、政府部门全部配备法律顾问


市司法局局长张加林一行日前走访常州金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常州三高生物技术工程设备有限公司,了解企业有关情况,听取对政府服务保障方面的建议。


三高公司是我市科技型民营企业,年产值数千万元,近年来销售额、利润等保持稳定增长。公司负责人李德高说,我市投资环境整体较为优越,市委、市政府在服务企业方面不遗余力,工作人员素质也相对较高。


结合企业实际,李德高建议: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在市场经济中的履约意识,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等办事;要帮助企业加强对经营、用工等方面的法律风险防范;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帮助企业防范侵权。


市司法局局长张加林: 

市司法局将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积极推进党委、政府法律顾问配备全覆盖,着力提升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意识、履约意识;建立非公经济法治护航中心,健全小微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心的运作机制,加强对企业的法律风险、法律需求的研判、服务;深化我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知识产权专家服务团,发起成立社会组织“常州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筹建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保障创新成果的落地生根。


市司法局下一步将组织全市律师,全面开展对顾问企业的拉网式专项走访服务活动,开展企业员工法律咨询,帮助审查企业各类合同、协议等。



经验篇


芹菜村给人的感悟


“生活没有什么困难,蛮幸福的。”“都好都好,什么都不缺。”昨天,市委党校64名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来到金坛区东城街道五联村和华城社区开展大走访活动。走进吴家村,一路上遇到的村民都乐呵呵的,满脸洋溢着幸福。


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吴海元和老伴穿着雨衣,坐在自家的2分菜地里割芹菜。“种了一辈子地,闲着没意思,还是出来做做好。”他今年已经78岁,身体还很硬朗。


吴家村是个种植芹菜的专业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些田地种芹菜。


村民马荣海很骄傲:“我是种芹菜的一把好手,村上大多数人都要叫我师傅的。”已经种了44年芹菜的他,胶鞋上满是烂泥,双手黝黑粗糙。最近到了收割的季节,天还没亮他就起床下地了,晚上回家后还要把割回来的芹菜捆扎好,每天都要忙到十一二点。“一点都不苦。”他说,“看到芹菜长得好,我心里很高兴哪!”只是最近芹菜价格不高,让他有些烦恼。


走访人员来到家门口时,马月方刚刚从地里赶回来。他家的客厅里只有一张长桌、一张方桌和几条长凳,空出来的地方可以停得下一辆电动三轮车。他和老伴在种地之余,还要照顾一个精神残疾的女儿,但被问起需不需要政府帮助解决什么困难时,他说:“我们老两口还做得动,种地够自己吃饱穿暖,不麻烦政府了。”


在这里,勤劳的不仅仅是村民。


吴家村与丹阳仅一路之隔,距离五联村委的办公室约有15里路,但走访路上,每个村民都像见了自家邻居一样,与一同走访的村党总支书记蒋雪芹和五联村经济合作社社长臧林辉亲热地打招呼。到了中午时分,大家又招呼着要留饭。


“他们三天两头来的,和我们就像自家人一样。”一个村民说。


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定新: 

勤劳致富不是一句空话,勤劳既能改善物质生活,又能让人内心富足。村民勤劳,能提升一家人的幸福感;干部勤劳,能提升一村人乃至全社会的幸福感。我们常州的“幸福树”,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勤劳的双手种出来。


见面谈话要有温度


昨天,市委机关干部分成12个小组,深入丁堰街道丁堰、梅港两个村委进行走访。


丁堰村委沈庄村79岁的老党员吴志林,曾任当地村书记多年,3年前,因患白血病,已花去医药费30余万元,一家人因病返贫,经济负担很重。


、常务副书记王龙宣带队敲开了吴志林老人家的大门。屋内窗明几净,。介绍来意后,大家与吴志林老人话起了家常。


吴老说,自己和老伴原有退休工资合计6000余元,但患病后,每月承担的医药费超过2万元。他膝下有3个女儿,目前,医药费有一半由3个女儿共同承担。得知吴老的3个女儿收入也不高时,王龙宣竖起了大拇指:“老人家,你的女儿女婿很孝顺啊!都说养儿防老,你这3对女儿女婿,可顶得上6个子女了。”


听到这句话,吴老的眼睛红了。他点着头说,自己患病后要去南京治病,治疗一次就是20多天,女儿女婿们都有工作,但只要自己去治病,6人一定轮流请假陪护,从不让自己独自在医院。渐渐地,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沈庄村村民们算得上安居乐业,但有两桩不大不小的事,自己仍放不下心。


“第一桩是交通。村里都是老人,出行不便,但村口没有公交车站。以前63路在村口曾有站台,后来撤走了,能不能帮我们呼吁呼吁,增设一个站台?第二桩是煤气,村上早些年就听说要接煤气管道,但后来一直没有音信,能不能帮我们问问,通煤气有哪些困难?能不能解决?”王龙宣表示,回去后,将立即就这两个问题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尽可能为沈庄村百姓排忧解难。


在接连走访几户后,干部们发现,丁堰村民风淳朴,家家户户孝老敬亲。在走访中,大家从亲情出发,坐下后先与村民们聊家人、聊亲情,很快便与走访对象拉近了距离。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 鹏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