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肖肖(盐城广播主持人)
惟愿 我们遇见 “陌上花开,当缓缓归”。 一个诗人,正在回家的路上。 在“串场风·爱诵读”这片土地上,我们曾多次“遇见”过他的诗文和祝福,被其独具魅力的才华与情怀所打动。 他是一位诗人。时隔二十年之后,他将“归来”,在家乡与我们“重逢”,并带来一份特别的礼物——他的最新散文作品集《也亲切 也孤单》。 我不曾归来,因为我从未离开。活在人间,也亲切,也孤单。惟愿你能够遇见——遇见你的美好,遇见你的期待,遇见对的人,遇见不一样的遇见。 ——孙昕晨 客居它乡二十载, 其实,家乡的土地、河流和草木, 家乡的亲人、朋友和读者, 一直是他心中最为亲切的系念。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就蜚声国内诗坛。对于一直热爱他文字的读者来说,这漫长的等待或许未免有些“残酷”。好在,这份经过岁月长久沉淀和打磨的礼物,将会为我们带来别样的收获与慰藉。 《也亲切 也孤单》 诗人孙昕晨的第一部散文集,精选作者近年在《人民文学》《南方周末》《文汇报 笔会》《文学报》和多家刊物发表的散文随笔作品,全书按内容分为——茫茫、心游记、亲切中、凝望、遇见、活着的证据等六辑,是作者几十年来,除了诗歌之外的作品的精华结集。 孙昕晨 江苏射阳人,现居无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雪地上的音乐》、《江苏青年诗人七家》(合著)、散文集《也亲切 也孤单》。1980年代末,作为国内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曾经被最具先锋精神的《诗歌报》郑重推介。散文、诗歌、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青年作家》、《南方周末》、《文汇报》等报刊。作品被《读者》、《诗选刊》、《青年文摘》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多种选集。 出版社编辑推荐 赵荔红(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散文作家) “《也亲切 也孤单》,是诗人孙昕晨的一部散文作品精华结集。作者阅读博杂,行文真诚文雅,且秉承诗歌创作,用词精约,金句闪烁,意象丰富,总体内敛而丰盈,有“思与诗”的互文与激荡,每篇细细品读,余韵悠长。是一部值得慢读的好书!” 名家友情推荐 王家新(著名诗人、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孙昕晨的这部散文集,让我深感亲切,也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个诗人,昕晨不仅有一颗诗心,有敏锐的精神洞察力和诗性感受力,写起评论和散文来,其文字和语调也都令人感到温暖。读他这些文字,如沐春风,如听友人恳谈,如同生活中灰暗的一角再次被照亮。他的这种诚挚和亲和感是天生的呢,还是长久修炼出来的?对我这个老朋友来说,也是一个谜。 孙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总制片人、主编) 昕晨兄是我大学时在报社实习的指导老师。八十年代的他,风华正茂,在诗坛已有盛名。那时的“文青”是大学生仰慕的人物,诗人就更具杀伤力。如今,昕晨兄的这部散文集,记人叙事之中,依然浸透着他那特有的诗韵和意境,有意思更有意味。岁月不居,诗心永在,诗意却也更醇了。对于60后、70后来说,从这本书中,更可以嗅到一股熟悉的时光味道。 潘向黎(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文汇报》首席编辑) 孙昕晨这个人似乎不住在“现在”,他更像一个“现在”的旅行者--他来自过去某个年代,那个年代与今天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因此他显得有一些若隐若现、心不在焉。不过,这个时空旅行者随身携带着他最重要的行李:清气和静气。这足够保护他,也足够成全他。 清气,使他不被搅扰。静气,使他不被扭曲。他的眼光,他的角度,他的行文,他的气息,都是他自己的,都是好的。而他,这么多年,羞怯或者逍遥地躲在喧嚣之外,安静地保有、提纯着这一切,同时像个隐者,几乎销声匿迹。作为读者,我略有不满;作为同行,我非常羡慕。
也许,
这是一个注定属于”遇见”的季节,
就像种子遇见了泥土,春风遇见了花朵...
4月22日,有缘人,咱们不见不散!
活动形式 写作分享+精彩对话+作品诵读+签名售书 孙昕晨作品欣赏 这个人 这个人站在峡谷的风口里。 比狂风更大的是黑夜 黑啊—— 这个人固执地点一支蜡烛。 最后一根火柴熄灭了。 这个人跪下来, 亲吻脚下的石头。 冰凉、粗糙的岩石抵达。 他的脸贴上去, 像贴着小时候母亲用过的洗衣板。 山中的声音在消失------ 而整个世界的光在向他聚拢, 当一个人听见自己心跳的时候。 凡所历之事,他会珍惜;凡所经之路,他已刻痕;凡磨砺之处,他必明亮。他写下的这些质地坚韧、光洁锃亮的文字,已经成为岁月的手印和时间的收据。 ——孙昕晨《我凝望过,我祝福过》 像许多任性的孩子一样,我愿意经历许多个这样充满着幻觉的夜晚。我把头埋在自己的掌心里。我用心抱紧这样的旋律。我在为另一个我送行。 ——孙昕晨《今宵多珍重》 当卑微的生命遇上远道而来的流水,当你的茫茫旅程遇上“突然的花朵”,那一刻,我会祝福那些放慢了脚步的人。因为,我也是大地上的步行者。 ——孙昕晨《人在走》 人,总是再某一刻突然领悟到自己之外的一个强大的存在,在日渐迫近的自然之手面前,我们才会看清自己的荒芜。 ——孙昕晨《活着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