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2日中午12时18分,无锡惠山籍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的生命之钟,在北京潞河医院停摆,享年93周岁。
腊月二十九是冯老先生的生日,可惜,先生没有等到。而在逝世前,冯老口里面还念叨着想回家看看,冯老口中的“家”,就是咱惠山区前洲街道。叨念着“叶落归根”的冯其庸,对家乡的情感,随岁月流逝愈发浓烈。
冯其庸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省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2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冯老,一路走好,家乡人民想念您
昨日,冯其庸逝世消息在网上一经传开,便引起了家乡人民的深痛悼念。
今天一早,前洲各界人士在冯其庸学术馆举行吊唁活动,深痛缅怀这位家乡的国学大家。
我要感谢我的家乡,我是地地道道的无锡前洲人。
惠山区前洲街道冯其庸学术馆副馆长沈晓萍听到消息后感到惊愕且悲痛:怎么会?十天前,她去北京看望冯老,老人精神挺好,嘴里不停念叨:到了小年夜,我就95岁啦!也是在十天前,“想回家看看”成为冯老的碎碎念,“我坐车到无锡后,你们派个车来接我去前洲”。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不断念叨“叶落归根”,最大的心愿是“回家”,因为,他说,自己学术的养分是无锡给的。
我要感谢我的家乡,我是地地道道的无锡前洲人,准确一点讲,我是前洲后面的冯巷人。”
“我的学术起点在无锡。我的治学、艺术创作、考订文物古籍的道路,均发端于此。我20岁之前,基本上已形成了这样一个思路。”这是2014年春节前夕,冯其庸接受《文艺报》记者采访时的一段对话。
冯其庸为惠山城铁国际商务区题词
冯其庸学术馆将我与家乡无锡前洲连在了一起。
如何用自己的毕生文化积累为故乡做点实事,是冯其庸老先生一直念念不忘的事。2009年,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为弘扬国学,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决定兴建冯其庸学术馆,打造前洲的文化品牌。
如何把学术馆造好?冯其庸老先生为此投入了大量心血,整个学术馆建设,从设计方案、馆藏实物收集到最后的布馆,冯老多次亲临。2012年9月25日,九旬高龄的冯其庸不顾年事已高,又一次回到家乡,亲临每个展厅,花了两个多小时,对每段文字、每件手稿、每张图片都认真推敲。
冯其庸对故乡,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深情。2012年,经过为期三年的筹备,冯其庸学术馆在其家乡前洲落成。开馆之际,冯老将一生珍藏无私捐赠故里,他说,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这个学术馆将我与家乡无锡连在了一起。”
身为国学泰斗,冯老不吝指点家乡年轻人。学术馆开馆时,他赶到无锡,为馆内年轻讲解员作讲解示范;学术馆建成后,他将毕生所藏的重要部分藏品捐给家乡,且四处联系,为馆内引进高规格学术论坛,浓郁学术研讨氛围。他曾说:“自己认为好的,就会托人捎给学术馆”。2015年送到学术馆共56件,一大半都是原件。
10岁便虽辍学在家,仍借书苦读。
因为家贫,冯其庸在家乡小学只读到了五年级,10岁便开始在家种地,凡田间农事,无一不做。他的双手结满了厚茧,左手手指及手背,至今还能看到当年的镰刀割痕。在当年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还是借书苦读,经、史、子、集,只要是能借到的,无所不读。冯老虽去,言犹在耳,这是对读书人的励志良言。
1943年,冯其庸毕业于无锡前洲青城中学,当年又考上了无锡工业专科学校。1946年,他考入无锡国专,师从唐文治、王蘧常、钱仲联、钱宾四、朱东润等先生。在无锡国专读书的三年成为冯其庸人生的转折点,为其今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正是因为在无锡国专的经历,让冯其庸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开始自己学术生涯的另一个新起点。
心系母校教育发展,他对家乡学子这样说...
冯其庸曾两度任教于前洲小学。2002年冯老回家乡时悉闻母校新址落成,欣然前往参观并提笔赋诗祝贺,2009年学校百年华诞到来之前,前小学生给远在北京的冯老寄去了一封信,冯老还给孩子们寄回了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上写有冯老对家乡学子的殷切希望,其中他特别提出了三点,:第一是要学生立志,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第二是一定要能吃苦,第三是一定要能关心别人。
这就是冯其庸无法割舍的家乡情。如今大师驾鹤西去,家乡人民在最后送上祝福:大师,一路走好!
无锡惠山发布
权威资讯发布
微信号丨LLHS1714
长按下方图片,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可快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