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迎秋 | 诗藻清华:大师笔下的秋声秋色

迎秋 | 诗藻清华:大师笔下的秋声秋色

2021-04-15 15:48:04


本文授权转载自清华研读间

ID:qinghuayandujian

作者 | 文杰


在纷乱中蕴含文明与进步的民国时代,特殊的历史氛围中涌现出了一批特立独行的大师级学者,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陈寅恪、傅斯年、钱穆、赵元任、李济、梅贻琦、金岳霖、刘文典、、冯友兰、顾颉刚、吴宓、钱钟书、穆旦、林徽因、冰心等等。

在那个时代里涌现的大师灿若群星,冲天的怒吼、孤独的回望、宁静的思考、深沉的爱恨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立体群像。俊采星驰的时代也是颠沛流离的时代,不同的大师对于秋的体察都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师眼中的秋声秋色都表达了特立独行的思考和观察。

研读间今天选辑了部分曾在清华学习生活过大师的秋作诗篇,借这些诗篇与读者一起体味大师笔下的秋声秋色。
 
王国维(1877一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新史学家,文化史考证家。1925年应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期间撰有《蒙古史》、《克鼎铭文考释》、《鞑靼考》等近四十篇著述,还由清华研究院印行《蒙古史料校注四种》、《人间词话》等著作。
满庭芳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人何许? 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蝶恋花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问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观红叶一绝句

漫山填谷涨红霞,点缀残秋意太奢。若问蓬莱好风景,为言枫叶胜樱花。

 
(1899--1946),原名多,字友三,号一多,辈名家骅,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1年1 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入芝加哥美术学院,次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1932年秋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先到长沙临时大学,复参加“旅行团”步行至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清华园秋日

清华古园溪山好,白波青嶂非人间。
十步一桥五步蹬,九月霜高花满山。
寒犀瘦菊斗秋艳,涧松岩柏矜苍颜。
轻萝挂壁剥古画,垂杨夹道飞烟鬟。
封姨素女弄秋色,堆金裂锦成斓煸。
朱甍半炯朝曛煜,池光上树噪群骛。
青松日暖荡惊涛,广苑隔山喧蹴鞠。
六龙忽匿天风吼,欲雨未雨阴云逐。
千柯万条战寒飙,古镜飘黄浮大槲。
乱山残照喧村鼓,落叶阶前堆一斛。
清歌哀吹寒露潆,满园灯火万窗红。
仰观流景感今昔,课斋静夜多悲风。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任甫,室名双涛园、揽翠山房,广东新会人。1914年即开始与清华学校交往,借舍著书,并在演讲中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1922年2月被聘为清华学校特别讲师,1925年1月被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其诗话及诗词收录于《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十五卷》。
感秋杂诗

穷秋已多悲,散掷况逾半。
擎雨万荷枯,战风千叶乱。
块然一室外,凛凛星物换。
岂不怀壮往,碧海槎久断。
抱膝诵惜誓,看云独长叹。
园中万树叶,叶叶作窍号。
辞柯碎琅玕,走瓦腾波涛。
终已乏根蒂,所历常苦高。
川原央无垠,大江横滔滔。
飘颻岂终极,摧堕委所遭。
萌春实匪易,陨秋毋乃劳。
感此抚长条,旦昏增怛忉。
门前一泓水,赤岸通银河。
昨夜西风动,飒飒扬其波。
似闻有伏龙,鳞甲寒相摩。
兹水清且浅,腾上欲如何。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生于江苏无锡。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校、上海暨南大学。建国后,回清华任教,转调文学研究所。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均成就卓越。
秋怀(1947年)

啼声渐紧草根虫,似絮停云抹暮空。
疏落看怜秋后叶,高寒坐怯晚来风。
身名试与权轻重,文字徒劳计拙工。
容易一年真可叹,犹将有限事无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