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新闻点评┃人能向机器学什么?

新闻点评┃人能向机器学什么?

2021-08-25 16:09:02

这是钱自严第 236 篇原创文章

1月5日早上的央视《朝闻天下》和晚上的《新闻联播》对网上注册名为“Master”的电脑在二周内横扫中日韩60名围棋高手的事件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计算机横扫60名顶尖高手,让大家感到网络那一端对弈的是一位“超人”,或者说“超级个体”


我在去年阿尔法狗完胜李世石的时候就写过一篇评论:其实这是“人”输给了“人类”。当你把上千本古谱以及当代职业棋手的上千万份棋谱输入电脑,用这种海量大数据训练出来的机器其实将人类有史以来的围棋智慧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了。开局有藤泽的大局观,中盘有李世石的杀力,官子又集成了李昌镐的细腻,这种“超级个体”就是一个全能的“集成人”了。




人虽然输给了“人类”,但人是否也可以向机器学习一点东西呢?比如说做一个集成人。


要成为一个集成人,首先要打破一个思维模式——人的性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这似乎也符合我们的经验观察,但学术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持相反观点


比如日本心理学家正田裕一认为:人其实没有固定的性格,每时每点都是若干因子的交集。在一年多前我写的那篇《点击可看在静态思维里,我们研究它是什么;在动态思维里,我们更关心它是什么的概率有多大。


理论似乎太抽象,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吧:


我们部门以前有个90后大学生,白天看他总是无精打采的样子,处理的发票常常有错登漏登的问题。我一度觉得这个小伙子太闷,没有年轻人的干劲。直到一次晚会看了他的劲歌热舞,我才明白这不是性格问题,只是时机不合而已。用一个学术术语讲,叫做Situation Based Character,情景式性格。讲得俗一点:宅男最闷骚


打开了“是什么”的思维束缚,我们就能探索“成什么”的进阶目标了。人没有固定的性格,人是一股股性格流的凝化展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成为多面手,每个人都可以向“超级个体”演化。




关键是要开放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系统平台,引流各种多元化元素,导出一个个高级认知的思维模块。


具体如何做呢?我有以下的几点实践思路供大家参考:


  • 交一个个性迥异的朋友,提升我们的性格尺度感。


我在斯坦福短训班里碰到一个自称是Gay(同性恋)的同学,与他的交流发现他确实很(喜乐,一种不需要外在刺激的自我流露)。这种尺度感的提升,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包容,更具有成长性。




  • 读一些人物传记,让我们穿越时代与先贤伟人发生思想碰撞。

看看抛开时代特性面对人类的共性问题,古人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让我们看到所谓的美德都只是“流水的兵”,信仰才是“铁打的营盘”。




  • 培养一个爱好,让我们获得一些深度。


爱好是你投入激情的东西,这种持续的热情具有穿透力,穿透到底层又会找到万物相通的横向融合。我从35年前每个周末骑车半个小时去图书馆的报廊读“足球报”开始,对体育新闻的长期跟踪让我穿透到了文化层面的关联。这次奥运会,我可以毫不费力地以每天一篇的奥运观感去解读体育以外的人生百态()。




阅读、交友、爱好的培养,这些不同元素可以把我们朝着“超级个体”的方向打造。


其实,“超级个体”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原型。比如我的无锡老乡张佳玮,自由职业人。作为网络写手,写过《加州女郎》等长篇小说。又因为对篮球的酷爱,成了虎扑网最具人气的NBA球评家。当然,在法国留学的经验也被用上了,他的法国美食专栏也是写得津津有味,一高逼格的吃货。




用各种认知模块与技能组件像拼接LEGO玩具那样打造自己,你我都可以成为这个时代不断崛起的超级个体。机器可以用算法琢磨人的心思,人也可以学习机器的整合能力提升自己。未来可能存在最风光的两个物种:“人型机器”与“机器型人”。



关注“自严自语”

阅读更多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




加入钱自严粉丝微信群


扫码添加下方小助手“自严自语”拉您入群

微信ID:financepark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