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风景如画。一场关于核心素养的跨界讨论,在“格物致知”和“问史寻人”中如约而至。来自上海、南京、泰州、无锡、苏州等地的80余名教育工作者齐聚“征鸿园”,他们中既有擅长于“探源究理”的物理教师,又有执着于“抚古思今”的历史教师,既有坚守课堂一线的普通教师,也有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尽管学科不同、角色不同,但是全体与会者聚焦的视点却是相同的——核心素养。10月9日,李雪林物理名师工作室、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在《江苏教育研究》的支持下,在吴江高级中学举办“核心素养的学科建构”跨学科专题研讨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江苏教育研究》杂志室金连平社长、颜莹主编、上海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永元老师、吴江区教研室姚伟斌主任、吴江区物理教研员叶根弟、历史教研员孙入学老师参加活动。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中学各个学科该如何接招?各学科在核心素养的达成上各自承担怎样的任务?各学科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次活动开展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核心素养”、明晰学科教学在核心素养达成上的关系和作用。研讨活动在特邀嘉宾全国著名历史教育专家、上海市历史特教师李惠军老师的展示课中展开。李惠军老师以蒸汽机的改进为主线,通过“纽卡门——瓦特——麦克诺特”改进蒸汽机的过程,觉察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直达历史理解的内蕴,以“市场驱动”“资本驱动”“知识驱动”“专利驱动”再现了工业革命前后嬗变,还原并勾勒出了工业革命的真实图景。铿锵有力、富有激情的讲诉,哲思智慧、发人深省的追问,把听课师生带入了另一种历史课堂的境界——行云流水、疏通知远。
李雪林名师工作室陆良荣老师和唐秦名师工作室顾俊老师以《近代以来的世界物理发展史》为共同课题,通过物理和历史两种不同的学科视角,或发问,或谈论,或探究……呈现出各自学科素养。陆良荣老师抓住物理学在不同阶段的演进过程,关照相关原理,兼籍学理逻辑,以思维模式带动思考模式。顾俊老师抓住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挖掘物理发展史背后的人文含义,站在不同的时空节点,阐释历史发展线索。两位老师的展示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唐琴老师组织并主持了下午的跨学科论坛。李惠军老师指出,从三维目标到学科素养,我们需要有超越的张力和活力,更需要有矜持的定力和坚守,首要是要提升自身素养;学科素养必然是建立在课程体系基础之上;历史教师要主动适应课程的变化,唤醒自我中实现对历史教育的追寻。物理特级教师王永元则从改变教学形态及方式的角度,以“观念的诞生”“合作倡导知识”的研究性教学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从而使核心素养找到有效的渗透载体。参与活动的十多位其它学科代表分别介绍了活动的收获以及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格物致知”“问史寻人”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路径。殊途同归,学科素养的核心自然是“人”,是“人”的素养,学科更多的是达到“人”的素养的培养途径。教育需要一种情怀,教育更需要一种坚守。站在不同的学科视角,探索相同的“人”的素养,我们坚信,以“人”为中心的思考和探索都是对教育情怀的最美丽抒写,它历久而弥新,省思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