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周的连续调整,大盘在周五(22日)选择了下跌。那么本周又会如何走呢?
短期来看,我认为大盘的支撑力开始减弱,继续上攻的阻力却变得越来越强。经过连续的“V”型走势,多方力量正被不断消磨,在出现重大外部刺激或者市场自身选择放量之前,我不认为短期内市场会有很好的表现。而时隔近一个月,市场依然没有呈现出良好的赚钱效应,这进一步弱化了增量资金入市的动力。此外,近期高层连续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上周央妈更是采取了MLF,而不是降准,市场的流动性宽松预期进一步减弱,那些想搭央妈“顺风车”的资金,将伴随赚钱效应的匮乏而逐渐离场。另一方面,近期IPO和定增开始提速,虽说IPO提速是我们看好中线行情的重要标杆,但是短期内,这将给市场造成一定的“抽血”压力。因此,我认为短期向下调整的概率依然较大。
多日拉锯,下方支撑力开始趋弱
第一,从图形上看,经过连续的调整,多方力量开始衰弱。上周连续5颗十字星,市场习惯了指数每一次下探最终都会被拉起,几乎每天都是“V”型的节奏。但是周五(22日)沪指的分时图却没有再现“V”型走势,而是选择了下跌至3012点。而题材股在活跃了一天之后,最终还是敌不过套利盘的抛压。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大盘经过连续的十字星调整之后,每次下午拉起,第二天又会以阴跌的形式吐出获利盘。而经过5个交易日的消磨,多方力量开始显露“疲态”,最终在周五选择了观望,而不是一如既往的拉起。实际上,多方力量正被不断削弱。
第二,市场内部赚钱效应持续减弱,不少空仓散户始终不愿入场。衡量赚钱效应的无非是涨停板数量,但是这个指标从7月以来,竟然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抱怨“赚了指数却赚不到钱”的重要原因。
进一步说,由于当前行情的逻辑更多基于博弈与交易价值,内在缺乏核心逻辑与主线,在补涨与轮动基本完成之后,市场呈现的核心特征是热点散乱而持续性弱,导致行情不好把握,近期市场赚钱效应较差愈加明显。本内参7月20日文章《4颗十字星!短线步入了死胡同?》早已指出,机构仓位已高,手中“弹药”有些不足,另一方面,散户又喜欢看戏,在股市赚钱效应出现之前,他们手上大量的增量资金不愿入场,市场自然是步履蹒跚。
第三,我注意到央妈“放水”的预期正逐渐削弱。此前坊间盛传的近期央妈降准,经过高层连续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上周央妈继续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滴管”式“补水”之后,很显然A股市场对于中国央行降准乃至降息的预期也一直未被兑现,其降准降息门槛高于市场此前预期。
,2季度经济运行平稳,GDP增速依然维持在6.7%,如果考虑到去年下半年基数影响,去年经济增长保6.5%的压力目前看来并不大。而从6、7月的资金价格来看,整个资金面保持相对稳定,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波动。而从央行的行为来看,其也更倾向使用MLF续期等操作,避免释放强烈信号
另一方面,央行相关官员最近也在讲话中提到,中国或已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这可能体现了央行对于宽松货币政策加码慎重的态度。而如果美联储9月加息概率上升,那么这对中国货币政策制约也将进一步上升。实际上,伴随CPI数据的出炉,不少投资者认为货币宽松的空间得到进一步加大,但是“放水”空间大不等于放水。通过与一些投资者交流,发现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央行近期降准的概率依然较大,这也是他们提前布局的理由,以便后续坐上央行的“顺风车”。但是近期高层的讲话,进一步打消了短期,甚至是中期放水的市场预期,这对于不少因为货币宽松预期而提前布局的资金来说,未来将更倾向于且战且退。
股市融资提速,短期上攻阻力变强
我们把IPO提速作为中线行情的参考指标,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短期而言,IPO提速会打破市场此前的供需状态,融资节奏的加快意味着资金的抽水效应。我注意到,近期IPO与定增审核确实有加速迹象。证监会周五(22日)晚间公布了本月第二批IPO获准名单,总计14家企业拿到批文,预计募资规模120亿。无论是获准家数还是募资规模都创下新高。事实上本月早些时候已有13家企业获批,募资规模91亿元。7月两批IPO总计27家,募资达到211亿。这一规模相当于3、4、5三个月份的总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股加量、增速,的确会给二级市场带来压力,尤其是新一轮银行股上市重启了。自2010年光大银行上市以来,已经有6年没有银行股IPO。目前A股市场里已经“过会”的银行有:江苏银行、杭州银行、上海银行、贵阳银行、张家港农商行、吴江农商行、常熟农商行、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等。其中江苏银行已经申购,贵阳银行、江阴农商行昨天拿到了批文,另外几家将择机放行。这些银行股的上市,一方面带来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继续把股市的平均市盈率降低。
定增方面,本周审核通过欢瑞世纪借壳星美联合,华创证券“类借壳”宝硕股份,康耐特跨界并购等多项定增再融资项目。我们认为,市场此前对再融资限制预期过严,虽然未来定增通过情况仍有待观察,但从目前情况看,短期内,股票供给预期将有所提升。
总结
综上分析,短期内市场下方支撑力弱化,而上攻阻力增强,向下调整要比突破上攻更加“轻松”。我认为,短期内可采取不满仓、不留恋,时刻保持警觉,且战且退的操作策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讯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