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面对新市场竞争形势 中小景区如何吸引客流

面对新市场竞争形势 中小景区如何吸引客流

2021-02-02 16:50:04


随着国内旅游投资热的兴起,新建景区数量急剧膨胀,景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少老景区由于受到新景区的同质化竞争和客源分流,经营上倍感压力;而新景区由于缺乏营销管理经验,市场开拓也是举步维艰。这其中,尤以民营景区问题最多,困难最大。

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中小景区能否采取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措施,快速提升景区业绩呢?根据营销观察和市场实践,中小景区目前虽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思路对头,方法得当,还是有可能在短期内大幅提升营销业绩的。




一、明确目标,找准定位

中小景区要在市场中取得成功,身为领导者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

大凡经营上出现较大困难的景区,表面看矛盾错综复杂,营销问题一大堆,诸如专业人才匮乏、内部管理无序、价格体系混乱以及市场推广不力等等,实际上,追寻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责任首先在老板。而老板最容易犯的一个主要毛病,就是“抓小放大”。

一方面,景区事无巨细一把抓;另一方面,对事关景区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却缺乏一种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一些中小景区尤其是民营景区老板他们往往能非常准确地说出景区哪一天具体来了多少游客,他们非常关心景区里的哪颗树苗应该浇水哪条小路边上的杂草应该锄掉,但是,如果你问他景区的核心卖点究竟在哪里?景区三五年后打算发展成什么样?他却很难回答。

其实,景区无论规模大小,都应明确两个目标:一个是近期的经营目标,一个是远期的愿景目标。经营目标立足现在,所以要有市场可行性。




在营销战略方面,中小景区要获得业绩增长,首先要做的是找准市场定位。什么是定位?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解释,就是“企业把针对目标细分市场开发出的产品特性,通过沟通传达给消费者”。

如何才能找准定位?简单讲就是两句话:对内看资源,对外看市场。对内,要找出自己景区在“产品特性”方面的核心优势。对外,要分析区域市场内的“需求状况”和“竞争态势”,并且找出自己景区跟其他景区之间的“关键差异”。然后,还要将这种核心优势和关键差异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

中小景区在市场定位方面的通常失误,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产品特性不突出;二是目标市场不集中;三是市场区隔不明显。其定位失误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资人心态浮躁,盲目自信;二是管理者缺乏调研,乱拍脑袋。

在国内一些中小景区尤其是民营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不是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从老板的个人喜好出发的。老板喜欢花草,就自己画图设计一个园林;老板喜欢收藏,就在景区里显摆自己花巨资拍卖来的古董;老板喜欢文化,就索性建一个古代名人博物馆。

要重新调整这些景区的市场定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前期开发建设的种种失误,这些景区在总体格局方面往往存在重大缺陷。

但是,真正的困难还是如何改变景区老板的固有思维。这些中小景区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老板,过去大多在其他领域取得过辉煌业绩,甚至有着传奇般的成功故事和人生经历。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一时很难改变。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成功经验,既是一种精神财富,也是一种风险累积。





二、整合资源,激发潜能

跟国有大型景区相比,中小景区在市场竞争时,缺乏先天的资源优势。因此,要顺利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中小景区必须整合资源。对内,要对景区的现有资源进行重新认识、有效组织和合理配置;对外,要研究景区跟周边其他资源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大的方面讲,景区资源可分为两种:一是有形资源;二是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景区的山水建筑、历史遗存、人力资源和货币资本等等;无形资源包括景区的空间时间、知识经验、品牌价值和组织能力等等。

景区有形资源的整合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抓住关键有形资源比如景区内的某个重要景点,对其加以优化,形成对市场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核心景点;二是深入挖掘景区潜在的资源价值,对其进行文化创新,将其转化为有形产品。

在这方面,无锡灵山大佛景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该景区通过对宗教资源的价值提炼和文化创新,以“如来诞生”的宗教故事为灵魂,以“九龙灌浴”的外在形象为载体,将宗教文化资源、景区产品建设和现代科技运用三者巧妙结合,使景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景区无形资源的整合方法,主要也有两点:一是开发组织能力。组织能力的全面开发,是企业获得利润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二是激发个人潜能。企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经验知识的积累,往往沉淀在个人能力之中。

比如,景区最初参与创业的老领导和老员工的经验知识,就是企业应高度重视和善加利用的无形资源。这些老领导和老员工,大多对自己曾经参与开创的事业怀有极深的特殊情感。他们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人脉资源。并且,他们对景区经营管理中的关键细节,对景区市场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对景区潜在的内外部危机,有着远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和深刻认知。

比如周庄景区在平安度过涨价风波引起的市场危机,重新走上新的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作为周庄景区最初创业者之一的营销总监韩俭康先生所起的特殊作用,就是举足轻重和不可忽视的。

在整合景区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时,有一点需要注意:景区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并非相互割裂的。

事实上,即使是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这样的有形资源,它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景区的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从实物形态角度看,它是有形的;另一方面,景区所在地域和人文环境所赋予的精神承载,却又是无形的。因此,中小景区在整合资源时,既要关注那些看得见的有形资源,又要深入挖掘隐藏在有形资源背后的无形资源。

在这方面,国内已有不少著名的成功案例,值得中小景区学习和借鉴。比如九寨沟的夜间表演项目“藏王宴舞”,就是对九寨沟地区藏羌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深度挖掘。应该说,节目实际投入并不大,但是票价却高达180元,接近九寨沟风景区220元的门票价格,投入产出比很高。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桂林阳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它通过对自然山水、人文传说以及演艺名人的资源整合,既丰富了夜间旅游项目,又以点带面扩展了阳朔城市旅游的品牌张力,取得极大的市场效应。





三、持续改良,创新产品

中小景区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业绩,产品创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经营困难的中小景区,大多在产品形态方面存在某些不足,从而影响了游客的旅游感受,给景区的市场推广带来困难。但是,要对这些景区进行产品创新,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景区一旦建立起来,基本框架已经很难改变。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呢?关键是要对景区产品创新的基本概念,加以重新认识。

事实上,景区的产品创新,并不等于一切推倒重来,也不等于刻意追求新奇。“适度改良”是一种创新,“持续改良”也是一种创新。景区在前期建设完成之后,虽然在整体格局方面已经较难改变,但是通过适度改良和持续改良,实现景区产品的局部创新,既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这里举一个例子。福建省的一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该景区的市场状况,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虽经多方努力,仍没有太大起色。那么,它在产品形态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呢?

主要有三点:一是景区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好。进入景区大门之后,就开始一路爬山。山路两边灌木丛生,既无景观又无视野。将近一个小时的登山过程除了辛苦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乐趣;二是道路设计很不安全。游客上下山的必经之路,好几处地方陡峭而逼仄,仅能容二人侧身通过。而且,山上许多路段没有防护栏,非常危险。这样旺季来临时就根本无法接待大规模进山的观光游客;三是景观布局不合理。山顶视野开阔之处,要么没有观光平台,要么亭台楼阁质量粗糙。尤为甚者,景区的票房竟然设在半山腰,全未考虑游客的需求和感受。

这样的景区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呢?走完景区全程之后,发现该景区的自然资源其实是十分优越的。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层峦叠嶂,奇特而壮观。山的另一面,湖水清澈,绕山而转。游客坐在船上,可以悠闲地欣赏湖上的白鹭群飞,可谓惬意之极。应该说,这个景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绝非浪得虚名。

如果我们对景区布局做些适当调整,比如,索性把景区大门改到山的另一面,将原有旅游线路做一个反向设计,让游客坐船从湖上进入景区,首先欣赏山水相连的丹霞风光,然后再开始登山旅行;在山顶风光佳绝处,重新设计和修建观光和休闲功能兼备的观景平台,配备必要的休闲服务设施;将原来狭窄的上下山之路,改为单行下山之路,并解决山路安全问题等等,那么可以想象,游客在景区内的旅游体验和环境感受,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景区投入改造所需的实际费用并不多。

所以,中小景区在产品创新方面,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说到底,景区产品的持续改良,不在于投资大小,而是要迎合需求。应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体现人性化设计为基本原则。


文章源于:复世文旅产业资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