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报告
每
跑一步,脚下会踏出水花,雨水影响到了我的视线,这时正是在23公里处的江南大学校区,一阵阵热烈的“加油”声,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在雨里,还有赛道旁可爱的同学们。此刻,我在雨里跑了近2个小时,心中却燃起一股热流。
报告人:朱明
无锡马拉松成绩:3:51:22
当我专注比赛时,从来不与场边观众互动,不是我有意要辜负这些热心的观众,只是因为我个人能力有限,分身乏术。但这次是个例外,在江南大学校区,成排的同学们冒着雨,齐声给跑者们加油,我觉得我很有必要对他们有所回应,于是我跑向他们,伸出手,击掌跑过。燃!
赛道边加油的志愿者
记得我看到过一张村上春树在雨里比赛的照片,头发甩着水,白色赛服呈现奔跑的褶皱,目光坚定。我一直期望有这样一次经历,在雨中笃定奔跑的经历。后来,只要条件允许我一直都穿白色比赛服,只是,我还缺少一场雨中跑。无锡马拉松成全了我。自2014年始,无锡马拉松素有“人在画中游”的美誉。我觉得人在雨中跑,也是一幅难得的画面。今年比赛规模3万人,无锡马拉松也成为了AIMS认证的第八个中国大陆全马。
说到这场雨,我个人能适应这个天气。赛前一天就制定了负配速比赛计划。这是我冬天之后第一场全马比赛,我的冬训只是勉强维持训练,因为有伤,所以训练质量不高。这次计划以赛代练,主要任务是体验全马负配速的感受。其实,负配速对于精英跑者也基本是很难实现的,我个人觉得负配速适合训练,不适合正式比赛,有点“伪命题”的感觉。我前半程1小时59分(够悬的),后半程1小时52分,前半程余量留的有点多。
第一次戴上参赛手环
因为我是周五到的,会场人员比较少。领物主会场在无锡新体育中心里面,领物流程接近完美。周六下午到来的跑团成员,需要排队。听他们说,排队十几分钟,队伍始终保持缓慢进场,没有拥挤,等待时间可以接受,鲜有抱怨之声。
进场需要持身份证经过人脸识别系统,领号码布的同时佩戴完赛手环。中国田协做出了“替跑处罚的最严禁令”,主办方为了防止替跑,煞费苦心。
今年参赛包里居然有个小玩偶,这个礼物可以送给认识的“小盆友”们。粉红赛服和手套,是轰炸朋友圈的利器。此时不光明正大晒,就没好机会啦!跑过柏林马拉松的朋友说戴过参赛手环,一直觉得神秘,当志愿者给我戴上参赛手环时,那一刻有点小小的庄严感。我很菜鸟地问志愿者:“能戴着手环洗澡吗?”志愿回答:“没问题的。”于是,直到比赛完成后的第三天,我依然戴着这个手环~~~
在比赛前一天,我看到微信圈里有人将参赛手环取下,公开号码转让。尽管我不确定事情的真相,但作为跑者,在围绕补给、天气抱怨的同时,对于这种公然挑战规则的人是不是也应该说“不”呢!
我在雨中燃
出发区域采用芯片扫描,分区站位,这种检录方式不会造成进场拥挤,同时保证了高、中、低水平跑者能从容出发,这正体现了赛事强调的公平原则。当然,如果有志愿者在现场进行提示,可以避免一些跑者无意走错出发区域。我在D区出发,经过起点门用了19分钟。起点外地面散满了“心形”花瓣,可以想象A区跑者出发那一刻“嗨”的场面。
前五公里,赛道人多,不能也没必要耗费体力进行超越,配速6分。赛道环绕太湖、蠡湖和江南大学,尽显江南风光。无奈,我这次比赛全力专注奔跑,辜负了风景。但是,在经过太湖石桥时,我还是抬头找寻了一下传说中的“旗袍美女”,今年她们改穿紧身衣了,也挺好看的。
当雨开始下时,赛道上的跑者也逐步拉开了距离,身体进入状态,此时配速维持在5分20秒。这场雨没有大到我不能接受的地步,所以,我跑得很爽。对于我来说,雨水在可以降温的同时,也对比赛中肌肉酸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当路上积水足够踏出水花时,志愿者们、江南大学的同学们还在雨中为跑者加油、提供服务。我知道,只有在雨里跑动着,身体才不会很冷,但那些在雨里的志愿者会很冷。面对他们的热情,我没有理由不回应他们。
精心设置的补给流程
无锡马拉松赛道不仅尽揽江南风光,同时赛道补给也科学合理。补给站足够长,将功能饮料站置前,水站在后。对于赛事来说,保证水的充足,比香蕉更为迫切。但是,饮料区和水区提示不够明显,我是靠眼睛分辨的,好在补给安全区足够长。跑到28公里的时候,手表没电,感觉有点跑不动了,配速降到了5分30秒左右,于是我和曹老师就互相当兔子。此时,我只能勉强跟住他,如果没有他,我可能就放弃了。直到30公里时,我的状态才回升,我开始一个人跑。进补给站,降速,不走。如果此刻走,乳酸会如“洪水”席卷双腿,所以每个补给站我都是跑步取水。
在33公里附近的补给站,因为手没有拿稳,我碰洒了一杯运动饮料,当时心里真的“痛”了一下。我知道,这些水对于成绩5小时的选手来说很可贵。我以后还要好好练习取水动作。作为跑者,在各种抱怨的同时,是不是也要为珍惜跑步资源,维护跑步环境做点什么呢?
一场雨,放大了不同跑者的需求
在37公里处,追上了一波410的兔子。我边跑边问,他们是枪时还是净计时,得知是晚出发10分钟的净计时。估算了时间,如果我能挺住,成绩会在3小时50分左右,我还挺佩服自己有体力说话并计算时间的。不过,在38公里处,还是慢了。直到最后两公里配速才回到5分19秒。比赛时,一直想着,如果完赛能有件雨衣就好了。最后200米,我就开始搜索终点大门,净计时3小时51分完赛。通过终点很顺利。完赛时还真有件雨衣,这可帮了大忙。赛前有点犯鼻炎,就怕着凉。赛后,我和曹老师各骑一辆共享单车离开赛场。不得不说,共享单车是解决马拉松终点疏散的好方式,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能够出现在完赛疏散区。
这次跑团里一共13位朋友来参赛,成绩从2小时59分到5小时30分都有。看到网上有人说“一场雨照出了不同跑者的素质”,其实,我觉得是“一场雨放大了跑者的不同需求”。
5小时的选手,在雨里因为时间消耗长,他们需要热量补给。群里的美女跑者,看到有跑者吃了一口就扔掉的香蕉,感到可惜。2小时59分完赛的郑敏告诉我:“今年因为下雨,或对成绩在4小时30分以里的选手很不利,但马拉松就是这样,各种状况都得努力去应对而非抱怨,毕竟赛道、天气等对所有参赛者是一样的。雨天导致引导区换衣、按摩区较混乱,完赛选手离开时坐车或打车也是很费周折,略有遗憾吧!”5小时30分完赛的两位女孩,则是另一种感受,她们觉得在雨中跑步有种跳舞的美妙感,但30公里之后很饿,冷得发抖,食物补给不足。如果此时有热姜糖水就很完美了。赛后换衣间没有男女隔离区很不方便,拉伸区的地上有果皮、餐盒、塑料袋等很多垃圾。
其实,与跑者一起经历这场大雨的还有志愿者,还有组织者。我相信没有人愿意看到跑者淋雨受冻。
这场雨中跑对我来说,是个美妙的体验!
训练计划
一月跑量维持在200公里,参加厦门马拉松算是以赛代练。1月30日(即大年初四)跑了一个30公里LSD,春节期间总跑80公里,平均一天10公里。春节期间因为聚会较多,势必“营养过剩”所以用跑量对冲。
二月跑量在220公里,周末进行LSD训练,因为有伤,没有进行速度耐力跑。
三月,伤势基本恢复,无锡马拉松前两周完成了LSD训练后,开始逐步减量。
赛前4天,进行了一次“低强度”间歇跑,刺激心肺,排空糖原。然后,就塌实补充碳水化合物,参加“领跑者”跑团的赛前意面之夜,准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