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尤在,杂乱无章,何为序;
放眼未来,自省自律,理作煦。
转眼已工作六年,时光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身在其中无所察觉,日后回首则满心感慨。感慨这些年走过的每一步,让自己不断成长,培养出独一无二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而个人核心竞争力有诸多因素:专业能力、学习能力、跨界能力、性格要素等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努力进取之心,要不断的向高处攀爬。
初到检验科的三个月是迷茫而辛苦的,首先我学会了仪器的操作,这样才可以正确检测出病人的结果,同时,还要了解仪器原理,根据化验结果分析疾病,结合临床资料再次验证检测结果。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异常报告,异常报告原因有很多:个人操作问题、疾病本身问题、机器问题等等,需要我们一一排除查找原因,忙碌之外的“碎片时间”也要充分利用,能有效提高效率,短短几个月让我养成了认真、刻苦、多学的态度。
逐渐适应检验科,工作也快一年,我发现检验、临床、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需要与临床、检验综合成长,通过临床科研,学会了解决临床问题一种最佳途径,就是大量阅读文献,通过文献求解知识,这也体现了文献的价值,就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供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工作两年,慢慢认识到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长久后思维模式会慢慢固化,于是我决定突破这种思维固化,抓住每一次的交流学习机会,与大家探讨摸索前进的道路,同时,不断融入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与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南京诺维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ME出版社等成为交流伙伴,去交流去学习。
第三年,我开始组建团队,包括带教在职研究生、培养科内年轻职工、组织科室的读书报告会、鼓励团队参加学术会议等等,自己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同时了解团队的每个人进行合理分工,抱着“真心培养”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让每个人都能开心快乐的工作学习。
工作的第五年,要开阔视野,要思考检验学科未来,如精准医学、POCT、区域化检验中心等趋势。也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成为一名出色的检验人员,只会操作仪器、签发报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跨界,去涉足领域了解更多的知识,如仪器的检测原理、试剂盒的原料组分等等。同时,要为检验行业做一些有意义有情怀的事,智力众筹,参与创办了Clinchem微信公众平台,参与创办中国检验学科第一本英文杂志JLab Precis Med。
工作第六年,我把工作重点放在年轻人的培养、科室文化的积累以及三年内新职工培养中,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参与科研积累自己,多参观多交流,扩大知识面扩宽视野。
曾国藩家训“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我一直牢记在心,工作六年我从不因荆棘而另寻他路,从不因孤独而放缓脚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和努力向上的心。回首六年,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认真工作、开阔视野、待人以诚,保持青春心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韩志君,1983年出生,医学博士,副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二院检验科主任助理。江苏省十三五“”青年医学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区域免疫与移植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感染与检验学组副组长,南京医科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J ThoracDis》、《Chinese J cancer res》,《AnnTransl Med》、《临床与病理杂志》、《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201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于仲人前教授,主要从事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市级课题3项,项目第一参与者负责组织实施江苏省临床科技专项1项,以第一或通迅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中华7篇。编写学术专著5部,其中副主编2部,参编3部;获《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优秀论文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无锡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应邀各级检验年会及继续教育班等学术会议讲课3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