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七里长街木屐响

七里长街木屐响

2021-05-24 11:32:05


点击以上蓝字“秋人网络”→查看历史消息,即可查看所有文章。

每星期不少于一次更新。

密切联系,请添加秋人微信号:qx51601


小街一溜曲曲折折的麻石,麻石下有曲曲折折的阴衢贯穿。


每到夏季浴后,一路木屐响来,各式小男女们漂漂亮亮、清清爽爽地应声从两边屋檐下三两涌出,加入噼里啪啦的青春合鸣。


由于每块麻石的厚薄、材质、体量,以及两边结合基面的物理状态的不同等等等等。这些无意、偶然的木屐的拖拉和击打,或无序组合,或清幽独奏,无不成一路自然的天籁,振响街下阴衢里的脉动,向两边河口径向涌流……


我的灵感里竟生成了一架以街为弦、以排石做键的神奇的模型……


于是,古老的甜水河与海河开启了两个巨大音域的共鸣;于是,两河一街的地理格局里奏响了一曲缠缠绵绵的仲夏夜的梦……


这就是我要给你们叙说的木屐的故事。


那时,小街居民都爱在夏天傍晚的浴后拖拉一双木制拖鞋。在文章里我用了这个很文艺的词:木屐。其实我们都叫它木头“搭渉(音,没法输入。下同。)”。


比较时髦的青春女性会从上海、无锡等大城市央人带回那种细磨精雕的烤漆木屐。


那上面往往是以皮做拖带,屐底也以皮垫,以避免拖拉行走时屐声的突兀和尖锐;皮带上或许还会配一朵红绸绢花,走起路来随着女主轻盈的步伐,一颤一颤的播洒一路灿烂风情。


当时我小姑妈和她那一班花裙子、布拉吉的小老师每人配置一双。只在每天晚办公时,她们集体列队,踏进安小南部那间朝南的大办公室,很含蓄的用一种噼里啪啦的提醒表达自己青春的别致。


至于我们这些街巷小儿的心思可没有那么的丰富多彩。


我只有一双用马桶墙子锯成的松板“搭渉“。上面是用两根系裤子的帆布带子钉就。那还是我父亲利用他的芝麻特权,捞得关帝庙门口箍桶匠解麻子的一点小小贿赂(换一般闲人,请他老师傅锯一双“搭渉“底,再客气也要花二角钱材料人工费)。


也有别出心裁的学那电影上日本鬼子,也是锯出两块木底。不过不是大众化的横带式,而是在“搭渉“前侧位置打出一个小洞,穿一个较硬的竖梗,连出两根斜带,带末端订置木屐两侧。再在底上订出两根突兀,跑起路来一拐一拐的,我总担心他们一不小心崴了脚筋。


这个食而不化的家伙还引经据典的说,这是什么什么日和式山屐,又称下駄。用于山道的步行,特别适合在山中修行的僧侣和山间野宿者使用。



我父亲喜欢讲古,他更正说这种木屐其实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早在宋代就有流行。所谓日和式,那是日本鬼子偷学的我们的玩意儿。


他还举了一首古诗作证,诗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的人物就是穿的这种木屐。


从此我知道了宋朝有一位诗歌大家叫叶绍翁,他还写过一首叫《游园不值》的很好的诗歌。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友赶着到中学大操场去看露天电影,可笑其中一位着忙跑断了木头底。到第二天他创造发明,用硬纸板剪出了一双纸“搭渉“。小心在意的穿着,竟然也混了一整天。


当时觉得很囧,这个老实人也躲躲闪闪了一天,人前人后的避着。


其实要到了现在,穿一双纸做的拖鞋还是很时髦的。因为现在社会上只有入住宾馆才能享受这种待遇。


我家就有好几双这种纸制拖鞋,那还是前几年我在TX公司上班,集体旅游时从宾馆带回来的。有几次我还特意翻出来穿着,以回忆那种宾馆级的超级享受。


后来安丰麻石小街上终于有了一种温存柔音的注入,从而渐渐扩散,渐渐取代了那些传统的且有点儿闹哄哄的噼啪之声。


那是小姑母的一个同事小姐妹。她有一个香港的亲戚,某一次亲情之旅以后的光鲜归来,使之一度成为了小街一众的时尚明星。


我看到了麻石舞台上的第一次华彩登场:那是一双被庄严地冠以所谓”海绵(其实就是早期那种柔性发泡橡胶)“的拖鞋。


记得她当时不无自得的在那”海绵“上拧着脚尖说:真软和!


终于,浩浩荡荡的木屐渐次更新成为了"海绵"拖鞋、塑胶拖鞋、沙滩鞋、休闲鞋……


从此以后再听不到七里长街上木屐的回响,从此以后我的心中好像有了一点儿失落。

长按指纹,选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


点击底部蓝字“阅读原文”,浏览全站文章目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