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服创大赛在无锡成功举办

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服创大赛在无锡成功举办

2021-10-27 13:09:35



第七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阶段比赛,于9月21日—23日在无锡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及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的近百所高校180支代表队来锡参加决赛。

记者获悉,2010至2015年,、。六年来,服创大赛以国家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战略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积极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助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1

服创大赛的创意始于2009年5月,正值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服务外包人才紧缺的关键时期。为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关注服务外包,投身服务外包产业,无锡市人民政府提出了举办“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的建议,,决定从2010年起,、,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无锡市商务局、无锡市教育局、江南大学承办“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后更名为“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2

服创大赛积极以竞赛促进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经过六年积累,这一赛事已发展成为服务外包领域的年度盛会。2014年5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并“通过举办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搭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展示平台”。

3

服创大赛紧贴服务外包创新创业主题,以大学生就业和项目创业为导向,搭建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应用能力展示平台;促进高校适应服务外包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引导大学生关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踊跃投身服务外包产业;搭建政府、高校、企业、培训机构多方互动平台,推进校企合作,营造大学生服务外包就业创业良好氛围。

4

服创大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突出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注重面上初赛与集中决赛相结合。考虑到参赛单位和大学生面广量大,先提交项目进行网上初赛,再集中在无锡进行决赛。二是注重不同竞赛类型相结合。形成A类企业命题、B类自由命题和C类创业实践三类竞赛组,分别侧重培育和考察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三种能力。三是注重竞赛评审与推进就业、创业相结合。在组织竞赛评审的同时,又在现场和网上组织人才对接、交流和洽谈,设立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基地供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同时,在创投活动现场,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向优秀项目发出投资约谈函,促进创业项目和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




、,紧贴现代服务经济和“创新、创业、创富”主题,强调应用导向和产学互动,通过扩大参赛范围、创新赛题类型、加深海外交流、推进平台建设等举措,谋求在竞赛规模化、国际化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比赛深入根植产业发展。在国内竞赛中首创“发包型赛题”,由企业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发布真实项目需求,在应征的高校项目解决方案中选择优胜队发放企业奖金,使学生能够零距离感受真实的发包项目。中国中车、NTT DATA、软通动力等企业参与命题,分别为中标团队提供了1-6万元的企业奖金。

此外还适当放宽参赛限制。为响应高校师生的呼吁,大赛进一步放宽限制,今年取消了企业命题类(A类)和创业实践类(C类)每校参赛团队的数量限制,同时允许跨校组队。今年服创大赛参赛规模再创新高,共吸引了近400所院校1295支团队报名参赛,西部地区参赛高校持续增长,有来自西藏大学、四川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47所院校的263支团队参赛。

大赛着力推进海外交流。在往届英文组邀请港澳台参赛的基础上,本届大赛邀请到“”沿线的印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台湾等国家(地区)的高校大学参赛。全国及海外的82支参赛团队将全程用英文完成作品及接受评审。同时,遴选服创大赛中涌现的优秀参赛高校,参加于11月上旬在台北举行的“2016第21届台湾大专院校信息应用服务创新竞赛”,推动两岸产业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

大赛还搭台助推就业创业。依托中国(无锡)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基地,在基地现场举办创业实践类(C类)决赛答辩、创业训练营及投融资对接等活动,遴选优秀参赛项目路演,邀请创投专家与受邀约项目进行一对一对接,促成落地或投融资,推动参赛项目的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其次,进一步发挥“中国服务外包人才网络平台(万才网)”作用,建立平台微信服务号、项目众包平台,鼓励更多大学生应用平台就业创业,积极促进企业选才纳才和大学生就业。

9月23日下午大赛在江南大学文浩馆举行决赛总结颁奖活动。




分享:

如您喜欢这条信息请点击右上角【...】轻松分享文章。

订阅微信:

1. 搜索id:fuwu_waibao

2. 点击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

3. 查找微信公众账号:上海之鱼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 扫码关注下方二维码或直接用手指轻按二维码3秒内即可识别


一个你值得长期关注的微信公众订阅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