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三个掌门人因对互联网未来各持己见而同台交锋的场景,上一次发生在八年前,深圳IT领袖峰会现场,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为“云计算”到底有没有前景争论不已。
李彦宏说,无非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
马化腾缓缓称道,“可能几百年、一千年后,阿凡达那种现象确实有可能,但现在做云计算过早。”
只有马云神情激动,“最怕就是老酒装新瓶,你看不清他在玩什么。”彼时,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不到三年,是BAT中最晚IPO的一家公司,却是唯一启动云计算项目的,而且已经开工半年多。
今天互联网的现状已经足以说明,谁是那场争论的胜者。如果说电商是阿里的过去,蚂蚁金服是现在,云则代表阿里的未来。
当时尚看不清轮廓的战役如今早已硝烟弥漫。不止腾讯、百度,华为、金山、京东,甚至众多创业公司也蜂拥而至。
2017年3月,腾讯云以0.01元的价格中标厦门市政务外网云服务项目。同时竞标的还有四家公司,联通云数据报价最高约人民币309万元。结果公布的那一刻,整个行业为之震惊。要知道,腾讯在云方面的起步并不算早,但攻势凌厉。云市场还从来没有哪家公司这么玩过。
几天后,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深圳的云栖大会隔空喊话,“马化腾和他的团队用1分钱投标对行业进行了破坏。”话虽如此,阿里云却在2017年公有云市场带头打起价格战,创业公司纷纷缴械。
2017年,华为才正式杀进云市场,急切渴望找到行业位置。不到一年时间组织架构连续两次升级。3月,华为宣布成立专注于公有云的Cloud BU,是隶属于产品和解决方案部门的二级部门。仅仅五个月后,Cloud BU被迁至华为集团,升级为公司一级组织。
云在华为内部不是新业务,直至去年才痛下决心,根源在于不忍放弃其传统硬件产品销售产生的巨额利润。如果同时推进两大业务,无异于左右手互搏。
但现实不容回避。
“IT产业的市场空间正在被公有云一步步挤压,如果我们不转型做云服务提供商,华为这么多年的投资回报就等于被砍掉一条腿。”华为Cloud BU总裁兼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华为来势汹汹,初入局就毫不掩饰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的野心,他们最强势的业务是政务云。郑叶来去年9月底高调对外宣称,公司常务董事会对云业务规划没有任何限制。
为什么云突然变得如此重要?我们不是在人云亦云,这些巨头和玩家更不是。
数据上云只是第一步,但却至关重要,它不仅意味着可以摒弃传统的机房和IT架构,更关键的是,只有大数据上云,才使得接下来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具备可行性。一些云服务商已经在做类似融合,将尽可能多的应用集成在产品上,适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行业。
短短两三年间,国内云市场就形成以阿里、腾讯和华为为首的云端三巨头。鉴于这个行业滚雪球般的规模效应,不出意外,三巨头格局只会增强,不会被削弱。
资本也开始向排名靠前的玩家集中,不少创业公司被挡在门外。1月4日,金山云宣布D轮再获2.2亿美元融资,这是一个月内金山云获取的第二笔资金。总计5.2亿美元的融资后,这家公司估值达到21.2亿美元,刷新中国独立云服务商估值最高纪录。
那些最早布局云业务的亚马逊、IBM、微软等跨国公司,像在互联网行业折戟一样,同样未能真正立足中国市场。市场调查机构IDC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阿里云在国内IaaS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7.6%,腾讯云位列第二,市场份额9.6%。同时,阿里云已经挤进全球市场份额前三名。
但棋局刚刚开始。德意志银行2017年8月曾预测,到2020年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在中国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分别占有40%、27%、29%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阿里云的市场份额遭到蚕食,腾讯和华为虎口拔牙,却也彼此掣肘。
看上去只是个位数字的变化,背后却是一场争夺未来的云端核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