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新金陵画派孕育期的图像学分析(上)

新金陵画派孕育期的图像学分析(上)

2021-08-20 08:47:59

        严格地讲,“新金陵画派”是中国画寻求突破的艺术实验群体,亦是20世纪6 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的视觉化反映,有艺术观念上的引领意义、文化传承上的象征意义和表现技法上的开拓意义。它以19 6 0年江苏省国画院的成立为标志,以随后由傅抱石院长为主导,余彤甫、钱松喦、丁士青、张晋、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张文俊等画院画家参与的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为深化。按照马鸿增的分析,新金陵画派的孕育期是在1953年至1959年,以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完成《江山如此多娇》为标志。


        严格地讲,“新金陵画派”是中国画寻求突破的艺术实验群体,亦是20世纪6 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的视觉化反映,有艺术观念上的引领意义、文化传承上的象征意义和表现技法上的开拓意义。它以19 6 0年江苏省国画院的成立为标志,以随后由傅抱石院长为主导,余彤甫、钱松喦、丁士青、张晋、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张文俊等画院画家参与的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为深化。按照马鸿增的分析,新金陵画派的孕育期是在1953年至1959年,以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完成《江山如此多娇》为标志。事实上,该阶段奠定了新金陵画派的主要创作方法,建立了绘画创作赞助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稳定艺术机制。本文将围绕《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展开分析,探讨新金陵画派孕育初期图像背后的文化内涵,来找到隐含于图像之后的社会文化原典、创作方案及作品图像三者的真实关系,通过图像分析来重构新金陵画派孕育初期的历史意义。


《华山耸翠》 傅抱石 145×360cm 约1962年


一、金陵原典


        所谓“金陵原典”,是指主导新金陵画派艺术方法的核心文本,它的学术来源既有历史钩沉,又有文化积淀、,更有审美建构需求的现实对应性。因此,构成金陵原典有三个维度:传承维度、文化维度和时代维度。

        据萧平对亚明生前口述材料的整理,可知当年画派创立者取名时舍“江苏”而取“金陵”,其看重的便是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的意义。在绘画史上,自晋、南唐,至明末清初,再到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在历史文脉上,可以归纳出如下特征:其一,注重表达江南的地域风貌,强调特有的烟雨气候的自然造化规律,或风土人情,将其引入毫端,诉诸素纸,从东晋至明清,形成依据江南特有规律的笔墨体系。其二,与北派绘画不同,金陵画家在创作中强调写意造境,直抒胸臆,并能兼容现实生活中的普通题材,善于发掘日常生活情趣之景,达到雅俗共赏之境。其三,具有相对独立的文人情怀,大多数画家都游离于职业与文人之间,得以保存自己独有的艺术秉性和价值标准,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面貌。这三条,是新金陵画派文脉传承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维度而言,作为“画派”,亦即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艺术创作团体。据周积寅的观点,但凡画派的形成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画派中的画家风格相同或相近,与另一批风格相同或相近的画家群相区别;二是要有画派的开派人物;三是每派都是一个具有传承关系的画家群。在此,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明末清初金陵画派的源流与合法性,就新金陵画派来看,其画家群体不可能做到“风格相同或相近”,但我们注意到,贯穿前后发展两个阶段的艺术观念主线是一致的:关注社会现实,直接表达性情,营造笔墨之境。因此,我们试图在较宽泛的概念范畴里,来考察作为“画派”存在的新金陵画派及其在孕育期的观念形成。

        我们还注意到,新金陵画派艺术观念的主线形成,二万三千里的跨省写生活动起到直接作用。如傅抱石所言:“去年九月,美协江苏分会组织了以江苏国画工作团出省参观、访问,目的是开眼界,阔胸襟,长见识,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从而改造思想,提高业务。一行十三人(六十岁以上的三人:苏州余彤甫,无锡钱松喦,镇江丁士青;五十岁以上的两人:我和苏州张晋。这是我们此行中的‘五老’。此外都是青壮年)扶老携幼,队伍不算大也不算小。我们的生活圈子大都非常狭窄,尤其我们五老,多数长期范围在‘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的江南,个别还是由于此行才第一次横渡长江。”在古代画论中,中国画家强调“卧游”,也强调在画家山水自然之间“澄怀味象”,以体悟造化之大道,融会于笔毫。但其前提是以自然“大道”规则为原典;而新金陵画派的跨省写生活动除此以外,还担负着体验和表现新中国大好河山之壮美的职责,也就是说,、文化取向和时代精神也成为画家们创作的原典之一。


二、基于原典的创作方案与执行机制


        如前文提及,1959年傅抱石、关山月合作《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完成,是新金陵画派在孕育期的标志。而金陵原典在实际历史阶段包含哪些内容?原典与创作方案之间的关系如何?创作方案又是怎样得以执行?国家机构、?我们就此进一步分析。

        新中国十周年诞辰庆典的前夕,,要求以的《沁园春·雪》为中心内容,他们将此看作“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万分光荣的任务,一定要殚精竭虑,想尽办法完成它”。,,因此这幅山水画的创作在这里已经不是个人意义上的行为了,而似乎变成了一项关系党和人民最高利益的神圣使命;这件作品因此也不仅仅是个人小情调的表述,而应当充溢着煌煌的“大雅”风度。但不论从何种意义来阐述,傅抱石和关山月又不能脱开个人经验、审美习惯和价值取向来创作这幅“大雅”之作。所以在这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中,就出现了个人传统的审美情趣与国家形象性的审美诉求、。

        完成后的《江山如此多娇》高5 6 5厘米,长9 0 0厘米,画面前景右为巍峨高山,郁郁葱葱,山下有挺拔的苍翠青松。中景的长城在群峰之间逶迤蜿蜒,长城之外的远景为茫茫雪域,千里冰封,一直延续至苍茫的天边。雪山走势为左高右低,左实右虚,左险右平。画面右侧云雾升腾的地平线上,绘有鲜艳的初升红日,在银装素裹的原野中显得温暖而醒目。,在右下角小字竖题“一九五九年九月傅抱石关山月敬画”,并钤名章,隐现于山石之间。此外再无其他任何款识。画面主题是对新的国家形象和社会生活的歌颂。但是,傅抱石标志性的“抱石皴”在此幅画中却被消减,甚至几乎看不见,因此就题材的选择、表现方式的确定以及方案制定机制与执行者的内在逻辑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分析。


《凤凰山铁矿工地》 宋文治 95×53cm 1959年


1.山水、山水画和山水诗

        

        ,为什么只选山水画,而不是花鸟画、人物画等题材,或者版画、油画、水彩、雕塑等艺术样式呢?下面从山水、。

        在中国人的“山水”词组中,山是主体,水是山之血脉。山水为先民的生活提供食物,也是庇护之所。山水因此被进一步神化。帝王对山封禅,百姓的“山神”观念,都认为山里住着圣人,产生了山能与天连通的精神信仰。老子吸收了这个观点,衍生出“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宗炳则进一步明确地将“道”和“山水”联系起来了,提出“山水以形媚道”。后来山水逐渐成为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重要表达对象。这种关乎“道”的思想也成为传统山水诗的中心观念。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将自然山水与自己的境遇连接起来,有谢灵运、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为代表。?对此,唐诗翻译家亚瑟·瓦利曾这样说道:,也不像丘吉尔的画那样好。”在中国,许多学者都是不同意上述评价的。他们反而认为,,恰恰抓住了那个动乱不堪的时代的痛苦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人的苦难和不屈的抗争意志。

        ,意味着要完美结合三个因素:其一是国家形象的视觉图像化;;其三是山水画的民族文化特性。若诗能言志,,来分析他当时的心境: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是在庐山会议前夕,中国成立纪念日。“一山”即指庐山,“四百旋”是指山路顺着茂密的山体盘旋而上。“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表明了一种矛盾的心情,。在成稿之后,此诗起码有过四次修改。其间多次向小舟、乔木、郭沫若等人征求意见。其中重要的改动有两处:其一,省略了原诗的“小序”:“1959年6月29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可见,。其二,将原诗第二句“欲上逶迤四百旋”改为“跃上葱茏四百旋”。正如郭沫若当时委托胡乔在庐山会议上的激烈斗争中,,捧上了不能实现生产目标的祭坛”。。:“‘欲上逶迤’读起来似有踟蹰不进的感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屡遭挫败的现实,。在庐山会议上的激烈斗争中,,捧上了不能实现生产目标的祭坛”。。

        ,体现的是这样一种激烈矛盾的思想境界—这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中表达的意境有巨大的区别。。按照俞剑华的说法,。在张安治对文人画家详细的分类中,更进一步说明了古代文人画家的身份特征。


《黄河清》 傅抱石 51.2×76cm 1960年


        这种身份特征使文人画家趋向隐逸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笔下的山水诗多以魏晋风骨为标榜,力图皈依如“竹林七贤”等精神领袖,其山水诗多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与世无争。与这种山水诗相匹配的山水画自然也以“归隐”为主题,如象征隐居生活的《渔父图》《青卞隐居图》等。,他的山水诗词体现的却是强烈的入世精神—不仅仅是入世,而且还要彻底改变这个世界。山水在他那儿变成了施展才能的场所。。

        综上所述,,来塑造新中国“大雅”的形象,既具有可能性,又充满复杂微妙的矛盾。就其个人而言,一方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观点,表明他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极度重视。另一方面,,提出艺术发展应遵循自身的规律。因此,用中国山水画来表现他的诗意,既体现了个人意志,,应当是最适合的载体。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于2015年《大匠之门》第五期






宋文治艺术研究会公众号旨在推送宋文治及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研究相关信息、资料及高质量文章,欢迎大家投稿及荐稿!

联系信箱:songwzresearch@outlook.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