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人们为什么如此怀念杨绛?

人们为什么如此怀念杨绛?

2020-10-26 09:03:13


杨绛

(1911.7.17——2016.5.25)

2016年5月25日去世 

享年105岁

93岁出版散文集《我们仨》

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

钱锺书的夫人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人们怀念杨绛,因为她的作品让人在浮躁的文学风气中感到一股清新。

从创作活跃的年代看,杨绛和“鲁郭茅巴老曹”等现代文学大家属于同代人,但因高寿与晚年旺盛的创作力,她又是不折不扣的当代作家。

杨绛的许多著作都是“超级畅销书”,但是没有一本书的销量是通过炒作获得的。她的《我们仨》等晚年作品让人接触到一种“新鲜的经典”,她的创作态度明白地回答了当代文学能不能产生经典和怎样产生经典的疑问。


人们怀念杨绛,还因为她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

杨绛出生于1911年,这决定了她要生活在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年代。“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句英国诗人兰德的诗,也是杨绛一生为人处世的写照。

杨绛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特别是在期间,她和丈夫钱锺书身陷上海孤岛,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巧妙地与之周旋;她还有着深厚的西学素养,对推动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们怀念杨绛,同样因为她与钱锺书先生“稀缺”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

斯人已逝,而杨绛先生的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最后让我们祝福他们,愿他们来生在见。

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