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春江花月夜:中国文化的诗意形象

春江花月夜:中国文化的诗意形象

2021-09-30 16:47:34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孤篇压全唐的杰作。但是,多少年来,我们总是被它斑斓的色彩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中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东西,那就是格调。


王闿运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西洲曲》最有名的几句话就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因为这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引用的。


这是什么格调呢?清澈的忧郁,美丽的哀愁。没来由,但是又确乎存在。这个格调相对于《春江花月夜》来,其实未必完全一致,与《西洲曲》相比较,《春江花月夜》似乎更为纤秾一些,但是其中萦绕的寂寞和忧伤却是一致的。——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艺术中的杰作,不管多么明媚,其实都会有一点悲凉做底子的。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格调就是物哀和侘寂。比如日本的俳圣松尾芭蕉的名诗:

古池塘 青蛙跳入水声响。

而我更喜欢的是“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当然日本的俳句也有一种特别的幽默在,但是这种幽默感是建立在寂寞和惆怅的基础上的。而我要说的是,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来源于中国文化的,你们有没有发现,中国诗词当中有很多是讲寂寞的。


面对寂寞,中国的诗人也会有不同的态度,比如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夜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很有禅趣的寂寞。而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换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则是忧愤的寂寞了。


有时候寂寞是没有来由的。贺铸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什么是闲愁?就是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的存在,同时又为这样的生命无可挽回的流逝而伤感。正因为它并没有具体的原因,但是那种愁绪有时确实存在的,所以被称为闲愁。这种没来由的愁绪,我们不妨称之为“形而上的哀愁”,它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清醒的意识,也是对于生命本身的爱怜与疼惜。


在《春江花月夜》里以下几句是全诗当中最有哲学意味的诗句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中国人最具有诗意,也最具有哲理的意象就是“水”。孔夫子的伟大,就是因为他的一句感叹最终上升成为一种民族的情绪。几乎所有的人在水边都会产生生命流逝的喟叹。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喟叹,甚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水的意象,具有很微妙的哲学意味,一方面,它流动不居,另一方面,它又长流而永在。这就好比是我们的生命,每一天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一样的,但其实,每一分每一秒,我们的生命都在改变、都在流逝。中国人将水的流动(空间的变化)与一切时间的变化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大家要知道,中国古人有一个伟大的时空观,那就是时空一体,这个观点在中国的一部字书《三苍》里就有记载(上篇是李斯写的,中篇是扬雄写的,下篇是贾鲂写的。)古人解释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水,连接了时间与空间,水激起了人们思考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热情,也是水,让生命有了一个可以喟叹的背景。


再来说说月亮,中国还有一个很伟大的文人,就是苏东坡。伟大,是有一个标准的,那就是他的思考、他的情感,有没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感,孔子做到了,庄子做到了,苏东坡也做到了, 因为一句“月有阴晴圆缺”(某种程度上,曹禺也做到了,因为他说“无锡是个好地方”)。 月亮,从哲理的方面说,是盈缺而长存,是和水有着同样的意义的,但是,月亮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能够成为思念的寄托物,无论是思乡还是怀人,月亮都是一个很好的传媒,而这样传递温情的存在本身又是孤独的。


在诗里,作者首先将月与水置于一个辽阔而纯净的背景之下,大家一定要知道,一旦有了一个巨大的背景,我们的思考就会上升到更为根本的、更具有哲学意义的思考上去,你看登高也好,观海也好,是不是都是这样?为什么,因为生命个体一旦放置到无尽的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上的时候,生命就能够异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与短暂,也从而都会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起点与终点,短暂和永恒这样的终极性问题了。在中国诗词中,最具有哲学意义的情感就是闲愁,那种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消散的愁绪,恰恰是指向我们未知的生命本身的,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烈,生命意识越明显,越不愿意蝇营狗苟的生活下去,就越会产生这样的闲愁。

我们看到在这首诗的一开头,作者可以讲海、江、月、花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空灵优美而又无法分辨的浑然一体的世界。(顺便说一下,如果对日本文化有所了解的话,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部分的描写,特别具有和风?说明日本文化的源流真的是在中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开始了他带有自觉意识的哲学式的追问。想到了一切事物的开端,开始的开始,想到了事物的变化,后来的后来;不过诗人就是诗人,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他的问题从终极永恒收缩到了月亮的情感性特征上,他问道:不知江月待何人,为什么不知,因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批一批的人,就像长江的流水一样缓缓流去,都不是月亮所等待的,那么月亮又在等谁呢?


这种形而上的思念,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个形象,那就是“游子”。这是一个与思念相关联的形象,游子,并不是简单的流浪者,而是心中有所牵挂的漂泊客,他有所牵挂,也被人牵挂,这和无名无姓,不知其从何来,也不知其往何处去的浪子是不同的。在《春江花月夜》里,有着对游子的牵挂,也有游子对于远方家乡的思念,全诗的最后部分,仿佛就是两个声部深情地对唱。


古诗里有一种鸟叫子规鸟,也叫杜鹃鸟,首先这种鸟有一个很伤感的故事,那就是古蜀国王杜宇的故事。据说它的鸣叫声音就是“不如归去”。但是,有没有想过,说“不如归去”的人恰恰是并不归去的人,甚至是回不去的人。而“归去”因为漂泊,而成为了中国诗歌的又一个重要的母题。


说到“归去”或者“归来”,很容易想到张艺谋前一阶段拍摄的一部电影《归来》。在这部电影里面,无论是陆焉识还是冯婉喻,都是既归了,有没有归的。这大概就是我们的生命形态吧。我很喜欢《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那种思归的慨叹,想一想,那是10个世纪以前的作品啊,真的很了不起。


说到“归”,不妨看一看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最有名的就是这个“归”字,“风雪夜归人”虽然是风雪之夜,但是一个“归”字就让整首诗有了别样温暖的感觉。但是问题也来了,这首诗是有歧义的,一说这个“归人”就是芙蓉山主人,但解释不通的是主人未回家,客人先住在里面了。一说这个“归”是刘长卿,他把暂时寄宿那一瞬间的感觉理解为“归家”的感觉,现在还有店家会有“宾至如归”的匾额。这两种说法里面我喜欢后一种。因为这样更有诗意,而且如果往深里面想,第二天,这个暂时有了“归家”感觉的人不是又要继续踏上漂泊的征途吗?这种暂时的温暖和宿命一样的漂泊,不是更让人能够想到我们的人生吗?


“游”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三点水边,一种是走之底,大概是不同的途径吧。在唐代以后的诗词中,游子更多是和“水”联系在了一起,自身的处境和“水”所带给他们的情感冲击,是不是让游子具有了更多的生命象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游子所具有的无法消解的“乡愁”正是触碰到了每个人心中最隐秘最柔软的地方。这种乡愁,并不是对于一个具体的物质的故乡的眷恋,而是对于自己心灵最安适、最恬静的状态的渴望。我们不知道杜甫的妻子是不是美丽,但是“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该是美丽的,而思妇又总是心上眉间又总有那样的一点点哀愁,这种美丽的哀愁,不正是郑愁予的诗句吗?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你看,在游子心里,故乡,就是这样的美丽而哀愁着的……美丽是属于故乡的,哀愁是属于游子的,这些在游子的心中就纠结成为了他们心中全部的故乡的形象和感受;而更重要的是,漂泊却是一个游子无法逃避的宿命。人类何尝不是这个宇宙中孤独的漂泊者呢?我们急于发现外太空的生命,我们捕捉来自几亿光年前的脉冲信号,无非是想得到那一点点的呼应,用来慰藉我们自身的孤独而已。这样想来,寂寞,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基调,它甚至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基调了。这或许也是中国文化能够影响周边,能够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的原因所在吧。


荷尔德林说过:哲学,就是怀着甜美的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此生,我们永远是怀着乡愁的过客。这大概就是“游子”意象的全部吧。


——这就是中国文化,如果要我概括一下的话,中国文化,就是诗性的哲学。这是这个民族能够在这个星球上存在超过五千年的前提和原因,愿我们永远保有它们,让这个民族想更好的方向走去,而不是相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