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这个称呼,放在杨绛身上,有种淡淡的历史沧桑感。
这并不奇怪,杨绛先生出生的时候,是清宣统三年,清王朝的尾声;1岁时,;38岁时,,她是历史的见证者。
7月17日,为纪念杨绛先生诞辰105周年,资深传记作家罗银胜带着新修订的《杨绛传》来到无锡,参加新书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和读者一起怀念这位老人的百年人生。
一提到杨绛,罗银胜侃侃而谈,脸上泛着些红光,他的表达能力远不如笔头能力来得自如,但言语间充满热情。这得益于十多年来,他对杨绛资料孜孜不倦的搜集。
如今的《杨绛传》已经是2004年问世以来的第四版,每次修订都会增加一些杨绛先生的近况,以满足公众关注了解杨绛的热切愿望。
“厚着脸皮”为杨绛写传
谈到《杨绛传》的写作缘起,罗银胜说,虽然他很早就开始接触杨绛的作品,但真正有写《杨绛传》的念头,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罗银胜毕业于复旦大学,任教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他曾为顾准先生写传记。在采访顾准学生吴敬琏的时候,在交流中,。
“吴敬琏回忆,改革开放初期,他们一起到国外交流,大部分人都听不懂国外学者们说的经济学名词,幸好中国的专家代表团里有熟悉多种语言的杨绛。”这让罗银胜很惊讶。后来,罗银胜读到夏衍文章中的一句话,“你们都捧钱锺书,我却要捧杨绛!”,这更激发了他关注杨绛的兴趣。
“传记的写作主要靠文献资料和口碑资料”,而当时的条件并不好,除了没有互联网检索,杨绛先生的一些回忆性文字尚未写作出版,文献资料较少。为杨绛写传记难度不小。而对于罗银胜来说,写作更大的难度不是来自客观条件,而是来自杨绛先生的态度。
而据罗银胜透露,杨先生本人对《杨绛传》的态度,更是差点将这部传记扼杀在摇篮中。从罗银胜出示的杨绛先生的信件可以看到,杨先生自认为只是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并无轰轰烈烈之功业、事迹可写,最后她甚至委婉地说:“我干脆劝你不要浪费时间精力,写什么《杨绛传》了。”
这样的态度,十分符合杨绛素来低调的品行。然而,自从钱锺书去世之后,她对一切与钱锺书有关的事都十分热心。
她曾多次劝罗银胜说:“小罗,你要写就写钱先生吧,钱先生的书你有没有?没有的话,我可以送你一套。”即便如此,罗银胜没有打退堂鼓,他觉得研究钱锺书的人已经够多了,不差他一个。他对杨绛说,他在“曲线救国”,写《杨绛传》,也就是弘扬钱锺书的学术和为人。他的诚恳,终于让杨绛也无可奈何,只得默认了。
不喜之处她“毫不留情”
杨绛先生淡泊名利,不喜应酬。罗银胜回忆,每次去看望的时候,她都说:“我已经老了,不中用了,你们年轻人这么忙,不用来看我,我自己好得很。”读者见面会上,钱锺书的堂侄女钱静汝女士也印证了这一点,“我在北京上学很少去大伯伯、大阿姆家,钱家人平时没什么事情也很少往来,他们工作太忙了”。
在淡泊名利的同时,杨绛先生也十分爱惜自己的声誉。在回复罗银胜的信中,杨先生说,“外面有颇多关于我的不可靠传闻”,后来,她又说:“钱先生在病中的时候,很多事情我无法向他核实。”杨先生担心传记中会杂入一些传言,使得她和丈夫的声誉受损,因此,她要求亲自审阅《杨绛传》,虽然这并不是一件令她愉悦的工作。
2000年左右,罗银胜写出了《杨绛传》初稿。他用流畅的笔触,生动呈现出杨绛先生的人生轨迹,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纯德名媛风范。随后,罗银胜将手稿邮寄给杨绛先生,请她审阅修改。当两大包书稿从上海寄到北京时,年迈的杨先生抱怨说:“小罗啊,你真是累人啊。”
大约一年后,杨绛将亲自审阅修改后的两大包手稿和一些回信,回寄给了罗银胜。“实际上,即便觉得给她的生活增加了麻烦,但是厚厚的书稿,她还是认真看的。”罗银胜说,在审阅过程中,杨绛先生很少增加内容,一般她会在一些段落和文字上,打上大大的叉号或问号。对此,罗银胜表示尊重杨先生的选择,但他不无遗憾地说:“有时候与传主走得太近,就只能放弃一些个人想法。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不代表所有社会受众的选择。”
阅读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今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因病逝世,在一片悼念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钱锺书、杨绛二人不同的看法。淡泊名利使得他们长期远离公众视野,有些评论认为他们二人仅能做到独善其身而已,缺乏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
“广义的知识分子可以分为理论家、学问家、思想家三类”,罗银胜说,“钱先生、杨先生研究的学问与现实并不紧密挂钩,他们对于现实也十分关心和了解,只是不愿发表意见。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之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是要理解和尊重他们明哲保身的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杨绛先生曾说,“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锺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罗银胜说,直到去世前一两年,杨绛先生还在为整理编辑丈夫的手稿而忙碌,在生命的最后20年,她是一位写作者,更是丈夫文化遗产的看护人。
在读者见面会活动现场,一位读者提问:“杨绛先生为什么后来再没回过无锡?”罗银胜说:“杨绛先生的去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有很多问题已经无法回答了。”2013年冬日的一天,罗银胜到三里河拜访,正巧碰上杨绛先生在院中遛弯儿。北京的冬天很冷,杨绛先生身形瘦弱,被围巾和棉袄裹成一团,由保姆小吴阿姨搀扶着,蹒跚在路上。“杨绛先生对我的来访很是‘责备’,却讲起了更为亲切的上海话……”罗银胜怅然若失地说:“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杨绛先生,现在想起来,我应该多去找她几次,多问几个问题。”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锡诞生了一大批如钱锺书夫妇这样的文化名人,罗银胜说,传记只能帮助大家了解一些她的事迹,想要真正走进杨绛先生的内心世界,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阅读她的作品,阅读更多的书籍。这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纪念方式,也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严峻 摄 夕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