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这么一群人,或许应该称他们为“老人”,的确,这群人如今的年纪都已步入或者将要步入“古稀之年”,他们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遵循着上海人的生活习惯,他们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当然,他们也有上海人的高素质,然而,他们的脸上却比那些土生土长的上海老人多了许多“沧桑”,他们就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个特殊群体——上海知青!
“知青”这个词,当今的国人也许都不会陌生,如今祖国大当家的也曾是一位“知青”,然而,对于那些如今已经返城的知青,他们的生活对许多人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正如前文所提,他们和这座城市其他土生土长的人一样,说着同样的话,喜好同样的食物,看似过着同样的生活,然而,在这些貌似相同的背后,他们却过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生活。他们出生在这座城市,他们的童年在这座城市度过,这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们都是如此的亲切和熟悉,但随着一声号召,他们义无反顾或者说是别无选择的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去到了那一个个如今不知道是否应该被称作故乡的地方,因为,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那一个个没有乡音的地方。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匆匆数十年,当初的毛头小伙如今早已雪染双鬓,当初的无知丫头也早已背影佝偻。。。
虽然如今他们回到了这个他们自认为“根”的地方,但是,这里似乎早已将他们遗忘,他们是正宗的老上海,但是,他们却得不到老上海该有的待遇,他们是老上海,但是,他们却始终和周围的老上海有那么点不一样,当初,他们从城里出发作为城里人去到乡下,而今,当他们回到他们熟悉的城里,这里却把他们当做了“乡下人”,甚至,有些方面还不如“乡下人”!他们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现在,当他们老了,他们的需要却不知道祖国能否听到?
上海,从来就是一个高度开放和包容的地方,在上海,你可以看见各国建筑,你可以听见各地方言,只是,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上海老人,他们似乎早已被上海遗忘,他们拿着异乡的退休工资却要承受上海的物价水平,他们有的拿着上海户口却无法享受上海的社会保障,他们为了拿到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补贴跑断双腿,更有甚者,他们有的满心欢喜的回到故乡却发现自己毕生的积蓄还买不起上海的一间毛坯房!这些,都不是小说,而是每天,每时每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
也许,知青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也许,有关方面已经在着手研究知青的问题,也许,知青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也许。。。。太多的也许我们无法猜测,但,也许,我们是不是该给他们一些些关心和温暖,毕竟,他们和这座城市有着割不断的“血缘”!
上海,可以包容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因为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为这座城市付出,这座城市理应给他们回报。然而,上海,请别忘记,今天在你的城市里,有这样一群老人,虽然,他们大多数如今已经不能为你的发展再作出什么贡献了,但是,他们曾经为整个共和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血!而他们也是你的市民,他们也叫上海人!上海,请别将他们遗忘!!
附:一位上海老知青的自述
《上海知青——被上海所抛弃的人》
想当年,每逢探亲,当隆隆的火车,夹杂著大西北的苍凉,驰过南京长江大桥,急切地向苏南大地冲去,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向终点站──上海的心脏扑来,坐在火车上的我,感觉到整列火车,就是久别娘亲的远方游子,它是往娘亲的怀里扑呀!可怜出塞人的双眸,早已被泪水模糊。这不是痴人说梦,而是我们当时心情的真实情况。在故乡,听乡音,凝视弄堂的一碟一瓦,都是那么亲切,每当此时,故乡的母亲宽大胸怀,温暖著远方游子冰冷的心……我们这批当年的支青,是60年代初,戴著大红花,在喧闹的锣鼓声中,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屯垦戍边新疆塔里木。
真是光阴似箭,40年也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我的工作其间也几经变动,最后还在安徽待了十几年,一个子女也按政策落户上海,另外一个,因为政策只规定一个子女可以回沪,所以至今在外地闯荡。世纪之交,我们老两口也回到阔别已久的上海,感觉是满目新奇,物是人非,「上海人民欢迎你」多么温馨,多么有人情味呀!亲不亲故乡人,故乡还记得我们?故乡还接纳我们?
然而,美好的愿望往往与事实相差甚远,故乡正用异样的眼光看著我们,母亲也好像并不认识这对儿女,报户口的材料装了满满一袋,话说够了,腿跑细了,送了退,退了送,户籍视窗姑娘讲还需要什么材料,什么证明云云,总之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住处更加是没有了,又不可能和年过70的老母亲再寄在石库门里抢那8个平方的面积,40年的积蓄还不够解决上海这个儿子的婚房,更加不要说自己了。租住在南市区父母家附近是不可能的了,只有到浦东偏远地方租个一室户,虽然感觉上打了个折扣,但是好歹也是在上海。退休工资更加是只有像吃救济似的靠从外地原单位邮寄,看病报销,门都没有。漫步街头,我终于明白,我们两个老夫妻,两个老上海,和外地到上海找活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我们哪里还是上海人,上海哪里还和我们有关系?母亲终于告诉儿子:「你已不是上海人,我们已经两清了。」原来如此!
客居上海的日子里,由此带来的种种不便,只有自己心知肚明。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人类的智慧现在可是登上月球,而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为的各省市各自为政形式的割据局面,为什么还像坚冰一样难以打破?
屈指数来,客居上海已有五个年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社会的冷漠,使我们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变成了三不管状态的城市边缘人,对此,我们只能「一声叹息」。
一对曾经的老上海
一对在塔里木盆地挥洒青春的上海人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