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从北京赶回来,夜深了,在无锡站打的回家。
一路上,和出租司机闲聊,聊着聊着,司机突然问了一个困惑他很久的问题,说,外国人让人搞不懂。
也许是害怕中国人按照计时器收费绕远道,外国人打的都先谈价格。
司机当然都喜欢宰老外,明明很近的地方,就蒙老外出千儿八百的,老外也好骗。一开始,司机不好意思,反复绕圈子,后来,干脆不绕圈子了,一会儿就送到位。只要约定在先,老外照样给钱,不扎不扣,无怨无悔,从来没有例外。
而一旦你说定了价格,譬如路上遇见施工,你不得不绕道,结果跑了很多冤枉路,大大超过了你约定的价格,事实明明摆在那里,但你想老外增加一个子儿,也是痴心妄想,门也没有。
司机弄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外国人这样。
我心头一震,见多识广的司机居然也不知道,这就是西方人的契约精神!
岂止司机,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人在遵守契约精神呢?
契约精神源自西方宗教中的立约,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其产生与宗教密不可分。
西方文明传统中的契约精神,首先表述在“神人立约”上。降生之后上帝与人重新确立的“新约”,把过去上帝与犹太人订立的称之为“旧约”。这种契约精神经犹太教、基督教的弘扬开来,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
契约是西方文明的基石,进而又成为西方商业文明的基础,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契约代表着商业关系双方的承诺,信用与契约紧密关联。契约精神保证了商业文明的发展,商业文明又强化了契约精神。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诚信”观念,我们甚至可以说,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诚信精神。只有交易双方都能诚实守信,履行合约不折不扣,才能确保交易安全,社会稳定和谐。
中国人为何没有契约精神呢?
1、首先是中国没有宗教,没有一个高悬头顶的神明,也就相当于失去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监督者,一个强大力量保证契约正常履行的中间人,一切只能靠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何其难也。
2、其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限制。契约精神产生于人神约定,孕育于商品交易。中国人“人神约定”时先天不足,“商品交易”后天又有限,契约精神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中国一直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自给自足,而且,中国历代都是重农轻商,对商持贬抑态度,商品交易极为贫乏。偶有商品交易,也常常在熟人世界中运行,陌生人交易所需要的契约精神自然很难产生。
3、最要命的是,中国文化与契约精神相悖。中国不在乎契约,不在乎诚信,历来只在乎聪明,在乎变通,在乎兵不厌诈。契约精神就是诚实的信守规则。
比如说田忌赛马的故事,我们会觉得中国人真聪明,其实田忌赛马就是活生生地违反契约。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这就是赛马的规则,但是田忌却使用了下马对上马、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这就是典型的不讲规则,但却被中国人当做最经典的案例来崇拜。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更是蕴含了对规则的轻蔑。
宋定伯卖鬼中,鬼对人遵守契约,以诚相待,与人互相背着走路,一是一,二是二。宋定伯却套鬼的话,问鬼怕什么。鬼和盘托出:惟不喜人唾。最后的结果就是宋定伯把口水吐到鬼身上,鬼化身为一只羊,宋定伯骗鬼卖鬼,得了五百钱。如此践踏契约的行为,却一直被我们奉为英雄,千载之下,让人们钦佩不已。
笑星的《卖拐》三部曲,愣是把一个好好的人忽悠瘸了,还引起了全民的狂欢,连续三年,一浪高过一浪,从卖拐,到卖担架。这哪里像一个正常的礼仪的民族,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忽悠带着一大群小忽悠的群氓时代。
艺术都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我们的国家也缺少契约精神。网上有一个段子,非常形象。三十年前你们宣传“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我们信了;二十年前你们改为“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我们依然信了;十年前你们彻底颠覆了过去的承诺,改成了“养老不能靠政府,要求加社保”,我们交钱也认了!现在我们老了,又说适时推迟养老计划,让我们活到老干到老。能够对着12亿人说谎,还有什么契约可谈?
国家如此,更不必说个人了。
2008年10月,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中国籍男子蔡铭超以总计3149万欧元成功竞拍。但此后,蔡铭超多次高调表示绝不会付款,只是要让这次竞拍流拍。蔡铭超的行为,赢得国内网民的民族英雄的山呼海啸,但也让世界舆论哗然。爱国固然没错,但以破坏契约的方式来爱国,而且举国赞同,对国家信誉的损害却也不能说不大。
因为这是一个不讲契约的社会,所以中国的诚信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的基本判断是社会无契约,教育没诚信。教育中的诚信不可能白手起家,凭空建造。退一万步,就算这样的诚信建立起来了,将来孩子们走上社会,也会不断碰壁,以致头破血流,惨不忍睹。
诚信的建设一定要以制度来保障,要有巨大的惩罚措施,使得不诚信的人所失大于所得,而且总是如此,人们就会选择诚信。也就是说,最初,诚信只是一种选择,久而久之,诚信会成为一种道德。
其实西方人并不比我们守信,而是不遵守信用的代价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没有诚信的西方人简直寸步难行,生不如死。这就迫使他们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诚信。对西方人来说,失去信用,就是失去精神生命,这两者没什么区别。
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连缀起整个大陆。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高级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诚信,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契约。遵守契约的人是明智的,信守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自己的契约买单,实质上是给自己的人格保险。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得黄金万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所谓的一诺千金,可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我们整个民族失去了仅有的一点温存和诚信呢?
而最要命的是,契约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次建立。犹如精美的瓷器,可贵的东西总是易碎的。还是那个残酷的寓言说得好,说谎的孩子,选择了不诚信,就只能被狼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