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与努力——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余威同学的采访
2021-05-24 07:54:38
昨天,2016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终于圆满结束,由我校戚天豪、余威、沈露萍同学组成的团队在指导老师胡晓雯和吴雅娜的指导下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其中,余威同学正是我们基础长学制14级6班的同学。因此,我们对余威同学进行了采访。作为一名医学生,你是如何得知这个这个比赛的,参加这个比赛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其实一开始我对这个比赛完全不了解,是药学院的戚天豪学长告诉我然后带我一起参加的。参加这个比赛的初衷的话,就是为了见识见识其他学校的计算机大神,学习他们的优秀作品,接触更多有趣的人。能给我们讲一下参加这个比赛的大致过程吗?从开始准备到最后比赛,你们做了哪些准备? 参加这个比赛先是参与校赛,在学校里的二三十个作品里面进行了一番竞争我们再进入了省赛,省赛评比之后在推选进入国赛。从开始到最后比赛,除了平台的功能架构在后台的修改完善,我们还制作了三个视频,改了十几稿PPT,演讲稿也一直在不断的修改。此次大赛有五类主题,你的团队选择哪个主题?为什么? 我们选的外包类,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们的平台是应学工处的需求来建设的,从这个初衷来说呢,我们选择外包组最为恰当。(说实话是除了这个类我们也不知道其他类别怎么往主题上面靠) 《微南医》其实就是蒲公英公众平台,不能说是我们的创意,而应该说是团队在这方面的需要,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全校师生,让同学们老师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便捷。在这个平台上线并且投入使用之后,我们在运营维护这个平台的这一年间,接受到了来自学校各方面的反馈,尤其是同学们的认可。这激励了我们进一步发展、改进这个平台来更好的为大家服务。 有趣的事情的话,比如说我们团队里面学长学姐一个在上海实习一个在无锡实习,我们回到南京的第一件事不是讲比赛的事情,而是直奔胜太路的同曦瑞都吃吃吃。还有就是我们在比赛当天的凌晨,还在修改我们的演讲稿,一直改到三点多,期间我们的话题还一度转移到了吃上面来。可以说,我们其实就是一群吃货hhhhh。在你们团队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有遇到麻烦么?如果有,你们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其实说麻烦的话,倒是没什么麻烦......可能是运气吧,也可能是因为学长学姐都出力很多,我个人感觉我们这个比赛还是蛮顺利的。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个作品是:基于APP的智能秤系统,这个作品是对电子秤进行一定的改造,通过蓝牙连接手机,传输价格、重量信息到手机上,这样顾客和商家都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解,统计,管理。我觉得作者在这个作品上花了很多功夫,而且也可以投入使用了,重点是它的适用范围也特别广泛也贴近生活。我觉得这样的作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科技就是要为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而服务,只要有一点努力,就能推动我们的生活进步一点。 很激动,开心,另外也是庆幸,觉得我们能获奖真的是很幸运,就算已经过了一个晚上了我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首先就是增长了见识,在国赛中一共有来自203所高校439支队伍1284个选手,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其他学校的选手,也学习到了很多优秀作品中的亮点和创新点,这给了我很大启发,经常会有一种“原来这样也可以”的感觉。其次是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准备和比赛的这段时间里面,从学长学姐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在细心,耐心方面都提高很多,最重要的还是积累了参加这种大赛的经验吧。最后的话,那就是收获了这个之前想都没想过的奖项吧。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程序员,你平时是如何学习编程的?有什么小技巧么? 主要是自己去买一些编程教学方面的书,还有就是在网络上看看大神们的教学视频。技巧说不上吧,主要还是个人兴趣,其次就是静得下心、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去琢磨,有的时候就算是熬夜到凌晨一两点也要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搞懂,把自己代码里的bug找出来改好。学习的时间长了,锻炼的多了编程水平就会一天天进步。 余威同学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其成功的背后是莫大的付出与努力,让我们衷心祝贺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