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 我 们 共 同 迈 向 心 智 的 成 熟
其 实 自 己 的 短 处 自 己 都 知 道
只 是 说 出 来 才 能 真 正 去 直 面 这 残 酷 的 事 实
▼
illustration from dribble
深夜与蜀黍促膝长谈,先自我反思批斗,各自穷举自己的长处,短处;再互相补刀,当然也互相赞美。
我们得出结论:
缺点其实自己心里知道,不过说出来才能真正去直面这残酷的事实。
在公众号大胆公布自己的缺点,会更有动力去改变。
我们都觉得爱情是要共同迈向心智的成熟。从新的一周开始我们要启动一项新计划(见文末)
我 的 短 处
一、不够自信
近来我发现我有很多大小缺点,深层原因都是因为自己不够自信:
症状一:拖延症
事迹一
最近的“光荣事迹之"一就是,我那航行了没几天的早睡早起号不幸突遇十级风暴,沉没了。由于我担心做出了的视频质量不高,导致有限时间内无法完成,拖到第二天,结果第二天又拖着不想录于是拖到第三天……
内心独白:
“嗯,要不然先看看美国历史吧……”
“哇,美国历史好有趣!”
“要不,要不就让早睡早起号沉了吧”
“你们隔着屏幕能拿我怎么着?啊哈哈哈……”
Justification:我要看书没空做演讲
Actual reason:担心视频做得不完美
事迹二
因为担心这篇文章写出来会被批思想肤浅幼稚,迟迟不愿动笔,一拖再拖,本该周日跑完就写完的文章愣是拖到了今天。所幸这次倒是趁此拖延之势看了半本宏观经济学,听完了可汗学院宏观经济学课,Coursera上一门课学了一半和室友一起练了交传笔记。
内心独白:
“天哪噜,好佩服自己,效率怎么突然变得这么高?”
“额,那是因为有一件事不想做,这时候做其他与之相比没有那么不想做的事才如此有动力,有效率……”
Justification:这么多有趣的东西要学明显比写文章重要
Actual reason:从没有写文章的习惯,担心写出来被嘲笑&害怕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在众人面前
画外音:想拖延的时候不妨把上一件被拖延的事情翻出来做,或许会意外地发现自己效率其实可以很高。
症状二:不守时
我总是迟到(约会)或是踩点到(上课),那是因为要出门的时候潜意识里就开始质疑自己前面的工作效率
内心独白:
“真是糟糕,我怎么这么没效率?”
“不行不行,不可以这样,我得弥补一下,再干五分钟……”
“要不,再干十分钟?”
于是乎……
(图片来自外国知名博客 Wait but Why)
出门之前:
Justification:矮油,男票/老师好说话,迟到一会没事啦
Actual reason:质疑自己之前的工作效率,有种时间流逝没好好把握的恐慌感(所以每当老妈喊我吃饭时我总是铁打不动看似分秒必争,也是内心恐慌感的体现)
症状三:虎头蛇尾
事迹一
我做事情特别容易一开始热情满满,做着做着就开始质疑这件事情的意义,以至有始无终。最让我难以启齿的是复旦本科期间的一项科创项目,做着做着觉得,这有什么意义啊?于是就这么让它流产了,以至于之后每次远远地看到项目导师都得灰溜溜地绕路而行(他还是复旦英语系特别有名气,有才气的老师,ORZ)
事迹二
最近看到搜狗互联网大会上的实时翻译,又开始质疑这两年CI投入的意义。
倒真不是担心同传会被替代,我非常清楚同传被单独拿出来大肆炒作就是因为它本身就代表了最不容易被机器取代的职业之一。
翻译并非语言学,而是社会学心理学情商学演讲学的综合体,其实和语言并没有很大关系。这个道理都不懂还要鼓弄翻译软件的人,无知的很可爱。一名好的翻译,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会议出现,可以翻成不同的效果。请问机器翻译能翻出几种风格?
——转自孙彧老师朋友圈
我的确相信真正好的翻译是无可取代的,我所担心的是口译作为职业其实没有真的创造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价值。
内心独白:
“在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口译员,即使在对技术领域有深厚积淀的基础上,也最多站在浪潮之端,永远不可能引领浪潮。”
“这样会不会浪费了我的创造力?”
于是乎学习动力大减。
Justification:口译不允许我发挥创造力,而现在的世界需要创造力,真的要投入这么多时间做枯燥的练习吗?
Actual reason:学习遇到了瓶颈,发现进步没那么明显了,于是开始给自己找台阶下,以免选择半途而废的时候显得狼狈。
症状四~∞
其实我那丢三落四,马大哈的毛病是拖延症的并发症。因为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最后发现,不得了来不及了,只能像赶着投胎一般,急急忙忙完成任务,也不可能奢望有时间回顾检查。于是乎表现出来的就是马大哈形象。
还有其他缺点,其实都是表像,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不够自信,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缺乏同理心(俗称情商低)
症状一:不会找话题
具体表现在和有些人在一起会冷场,不知道说什么好,没法把找出对方兴趣以及共同话题。还有在一些聚会场合容易成为听众,因为别人的话题自己插不上嘴,但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引导话题。
症状二:很少从听众的角度理解问题
比如上上周文化课上给大家解释干支纪年法和格里高利历之间的转换公式,还有干支算命原理等等,自以为解释清楚了,结果下面一片眉头紧蹙……我会在潜意识里假设我知道的大家应该也知道,所以跳过一些关键步骤,这个短板对于口译员来说是致命的,得改。
症状三:倔
在遇到争执时我可以非常短暂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和老妈,和蜀黍吵架,在那么短暂的几微秒钟时间我会想到,其实从他们的角度看也是对的呢。不幸的是,几微秒之后我马上就跳回自己的视角了,但我也没错啊,凭什么要我让步/认错?
症状四~∞
较少去主动关心一个人,主动维护关系,很难跳出自我,去想别人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如此看来,深入思考,都有一堆问题。
好消息是这些问题显然都是共通的,从源头解决即可药到病除;坏消息是这些问题显然都是共通的,说明病源深入膏肓了,才会有这么多症状同时显现,要彻底解决可能需要予以时日。
当当当当当,来介绍我们的新计划: Challenge Improbable(CI)。类似《两小无猜》里面那个CAP PAS CAP(敢不敢)的游戏。区别是目的不在于为难对方,而在于帮对方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得到成长。
C I 游 戏 规 则
每周一人为挑战者,一人为迎战者,挑战者会在卡片上写下这周给迎战者的 Challenge Improbable(CI),挑战设计主要为了帮助对方克服不足,获得成长。过程中需要记录下过程和心境,尽量在平台上公布,以防互相放水。(Yusi为挑战者时会把一周所学中有趣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每过一周挑战者和迎战者交换角色
没有通过挑战要接受惩罚(还没想好,大家可以留言出主意)
注1:improbable 是不太可能,impossible 是不可能,这里选择 improbable 是想证明有太多看似不太可能是事情其实完全是可以完成的
注2:之所以是 challenge improbable 而不是 mission improbable 是希望我们把这些挑战当作乐趣,而非当成任务,当然也是因为缩写CI和我现在在读的项目谐音。不过这不是标准英文表达,大家不要被误导(mission improbable倒是英语里约定俗成的用法,le challenge improbable是法语用法)
C I 启 动 仪 式——大 半 个 半 马
马拉松曾经对我来说是Challenge Impossible,但现在成功降级成为Challenge Improbable了。上周日我以“家属”陪跑的身份完成了人生第一个13.5公里(半程马拉松是21.0975km,因为完全没训练过担心直接跑半马会受伤)
去无锡的路上,我们 1)差点没赶上动车 2)坐过站做到了常州(上图为空无一人的常州高铁站) 3)做回无锡的高铁站台站错地方,最后百米冲刺跳上了车 4)从的士下来行李忘在后备箱没拿(用蜀黍的话说我们两个在一起马大哈的能力是一加一大于二,形成了共振效应,囧)
在七公里多的地方埋伏着,准备随时加入马拉松大军。
冲向终点,我的第一个半半马拉松,蜀黍的养生跑,21.0975km用时2‘22’‘
第一周的挑战其实前天就开始了,虽然我成功地拖延到现在才发文……这周蜀黍是迎战者,挑战暂时保密,期待他凯旋归来~
关于挑战计划,关于惩罚,都欢迎在留言区出主意~
【Yusi菌】
复旦毕业,上外高翻在读
扫一扫二维码让Yusi菌和你共同成长!
【甘比学堂】
Yusi菌和攻城狮蜀黍共同创办的学习殿堂
口译 | 笔译 | 写作 | 阅读 | 英音美音 | 读书
本周笔译班开始报名,欢迎关注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