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真切生活过的生命痕迹,是故事,是传承,也是被遗忘的一道风景。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都值得被记录,自古以来,历史的叙事不免专断而宏大,太多个体的命运掩盖在诗性外表下,随着历史的潮流起起伏伏。然而从未有人会关注和记录其间的心酸和喜悦。每一个家族的故事都可以被书写。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足以组成一幅大历史以外的生活画卷。熟悉历史的人,可以从自己家族的经历中窥见那个时代的印迹;不熟悉历史的人,也能从自己家族的过往中找到一脉相承的精神。
做自己家史的记录者
戚 墅 堰 · 张 家
张家,始祖张秀在明代万历年间从苏州梅里镇迁徙至常州丁堰镇,为丁堰张氏第一代先祖。几经风风雨雨,让张家人在戚墅堰扎下了根,到如今的四世同堂。虽说是平凡普通的一家人,但却是张家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幸福小家族。
20年代\主人公
杏珍奶奶
现年90岁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十个月大的时候,养父养母抱养了我,他们都是从外地逃难来到戚墅堰。虽然他们生活也很苦,但他们一直把我当作掌上明珠,什么好的都先想着我。那些年,打战、逃难、饥荒……日子很艰难,但我们一家在戚墅堰过得很踏实。印象中,我只离开过戚墅堰一次,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日本人打过来了,我们一家逃到洛阳一带,我也从此再也没上学了,战争后我们又回到戚墅堰,一直生活到现在。
杏珍奶奶年轻时候的模样
我结婚后还是和父母一起住,5个孩子也是父母帮忙拉扯大的。我的丈夫是丁堰人,高小毕业,能写会算,但有点过于谨慎,性格比较内向,工资不高。我的父亲也比较包容,用搬运工的苦力所挣的钱帮助我们养家育儿。父亲去世后,我就帮衬着丈夫一起担起家里的开销,就到厂里织毛毯,给别人当保姆,洗衣服倒马桶,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但我也很乐观,不怕困难,再苦再累,都要给孩子们念书。不过,解放后我们的日子也渐渐变好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也减轻了不少。很感谢党,所以征兵的时候,虽然家里很困难需要儿子留下来,但我还是把孩子送到部队。
杏珍奶奶一家人1961年合影留念
我小学只上了三年,但是我热衷于给邻里们帮帮忙,用子女们的话说,我就是个闲不住的人,正好大家也推荐,我就做起了戚大街“楼道小组长”,这一做就是39年,我不图其他,就图个开心,看到街道井井有条,我就很开心的。
杏珍奶奶当楼道小组长时的合影
现在,孙子们都生儿育女了,他们都打算接我过去一起住。但我还是喜欢住在老屋里,邻居们住了几十年了都有感情了,院子里的树都是看着我长大的,都舍不得。我现在自己动得了,自己生活比较惬意,也不用给孩子们添麻烦。
40年代\主人公
泉大先生
现年74岁
——当兵VS退伍激情仍在
我15岁之前在戚墅堰的回忆至今想起来,我还是很高兴的。最早是住在母亲家成济路3号(清华池浴室附近),我对邻居额大和东大印象最深刻,他们是房东蒋先生的两个大孩子,教我学习,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对我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帮助很大。那时,家里因为生活困难照明用的还是煤油灯,我就经常晚上在他们家的电灯下看书学习。
1961年夏天我参军了,最早被分配到上海空四军直属通信营无线电连,后来又分到空军第十三航校。最近看电视《人民的名义》,就想到早年当兵的时候,只想着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顾不上个人老婆孩子的小家,两地分居十三年,坚守在大西北边疆部队。
记得那年的次年我就能师范毕业挣钱了,可是我却选择了去当兵。当时我不满十八周岁,在这方面想得不多。只想到亲戚中两个远房堂兄早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就参军了,还在部队。上海伯父家的堂姐,也在军事院校学习,我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所以征兵开始后,我跃跃欲试,比较兴奋好在我母亲体谅我,尊重了我的选择,因此我至今很感谢我的母亲。
张泉大在空航37师的影像资料
1972年在离母亲家不远的地方租了房子结了婚。次年儿子出生后,家里房子不够住,便向房管局申请要求调换房子,开始搬到戚墅堰金星戏园附近过渡了一段时间,后来搬到了东菜场那边。和原来的邻居也就远了,但还是有联络的。其实,我当兵后,大家都渐渐不常联系了,只有少许书信往来,因为都到各地工作了。
当了20年的兵后,退伍后到司法局工作了9年,担任司法宣传工作。后来建设银行改革,调到了中国建设银行分行思想工作办公室。在工作的日子里,儿子也成家立业,我们就搬迁到了现在的地方,一来儿子便于照顾我们,二来儿子也希望我享享福。
张泉大与母亲,妻子,孙女合影
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老实,肯下功夫。我一直这样形容我的家庭,那就是“草根家庭”,没有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很平坦。我们那时候结婚很简单,就是一块过日子,把日子过好。相亲结婚,书信来往,到现在都没有两个人单独拍一张照,都是和家人一起照。
80年代\主人公
欣如同学
现年34岁
——我在戚墅堰这34年
我是一个从小在戚墅堰长大的80后,现在还住在戚墅堰河苑家园。虽然戚墅堰因为经济发展已经变成经开区,但对老戚墅堰的那份感情永远都留在自己的心中。
现在,戚墅堰到处都在拆迁新建,但每每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曾经的影子,都会想起童年的时光。记得在戚墅堰二小上学的时候,每天放学后就跟同学们一起去戚墅堰火车站,在一个围墙边,通过一个铁塔爬到围墙上,然后跳下来,每天往返,这是我们放学以后的必修课。当时戚墅堰火车站还存在,那里是我们小学放学以后在外面玩耍的小天地。
小学时期的张欣如春游留念
无忧无虑的年纪里干了很多事,后来想起来都是幸福的。小时候,我们一群同学特意在戚墅堰集场(从戚机厂大门到现在的7路车底站,老长老长了)的时候,把人家中彩票买的一些电影票都收集起来,全班一起组织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这件事我们班同学现在都还经常提及,每次都笑不停。
戚墅堰幸福得像一个理想国,但它的发展相对常州其他几个区来说还是非常落后的,所以年轻人都喜欢往外闯,我也不例外,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张欣如的爱好就是摄影和徒步旅行
我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平日里喜欢摄影和徒步旅行。作为80后,我是比较中规中矩的,相亲结婚,都顺理成章。我儿子今年3岁了,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就是不强迫他去接受我的一些想法,尊重他自身的意见,尊重他的爱好,给他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学习环境。当然,能给他自己最好的,能提供自己能力所及的一些条件,尽可能让他在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来塑造自己,不要被束缚,更多地展现他自己的个性和想法。
感 谢
周 杏 珍 奶 奶、张 泉 大 先 生、张 欣 如
接 受 采 访 / 提 供 资 料 / 照 片
家·史
漫漫迁徙路 / 悠悠血脉情
峥嵘的岁月 / 苦乐的家史
朝花夕来拾 / 不负此过往
致 敬 戚 墅 堰
-老照片和家庭故事征集活动-
为了深入了解戚墅堰,充分挖掘戚墅堰的历史,展现戚墅堰的发展历程、百姓生活变迁、人事风云激荡、城乡风貌更新……阳光100凯尔·7区上东举办“致敬戚墅堰”老照片和家庭故事征集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一起回忆美好时光。
征 集 时 间
征 集 范 围
相 关 事 项
1、征集作品需注明拍摄时间、地点、内容及其他背景信息。录用片酬为50元/张。
2、提供老照片,组织方扫描后归还,若自行提供电子稿,为满足后期放大印刷展览需求,须为高清扫描电子稿,分辨率至少300以上(对应像素为: 4961×3508)。
3、主办方对活动参与者提交的个人信息,仅在处理本活动相关事宜的必要范围内使用。在没有取得活动参与者同意的前提下,不向第三人公开、提供相关个人信息。
4、老照片提供者享有著作权、署名权和肖像权等相关权利,组织方享有永久的使用权,将该作品用于展览、宣传、出版等用途。
参 与 方 式
1、照片可以送至:常州新北区典雅花园6栋5楼壹山藏微信组(收 )
2、高清扫描电子稿请发送至邮箱:2712534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