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住宅行业已经到了相对饱和的阶段,这样的判断主要来源于三个指标:
第一个指标就是新房和旧房的交易比
现在纽约的数值是 1:9,一旦过了 1:1 这个临界点,城市发展的速度就开始放慢了,住宅作为单一性的产品就有供大于求的风险。
第二个指标就是人口的增量
当城市人口的净增量为零或者为负数的时候,就代表住宅市场已经很饱和了。现在全国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外,真正的二线城市中,人口还能保持增长的城市不超过 10 个,比如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厦门、成都等。
第三个指标就是整个经济成长的GDP
GDP人均 8000 美金以后,就说明这部分国家和地区住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除此之外,税收等公共政策也是影响住宅发展的因素之一,包括遗产税、房产税之类的政策。
关于遗产税,有很多很极端的例子。在国外的某些地区,一个人死的时候居然还要看时辰,要是想对孩子好,十二月份就不要出事,最好是选择一月份,这样孩子就可以第二年再交遗产税,他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把房子卖个好价钱。
洛杉矶有一个著名的艺术家,他有一所很大的房子,但却突然不幸地去世了。他的两个老婆——现妻和前妻,都开始争这所房子,还在媒体上闹得特别热闹。
正打得火热时,突然两个人又不折腾了。为什么呢?因为要交税。按照法律,谁先交税就是谁的房子,至于你们姐俩再怎么分,那是你们姐俩的问题。结果两个人都不愿意去借钱先交税,这个事就这么撂这儿了。
其实,在解决“房市”:问题上,全世界的政府总共采取了三种制度体系。
第一种是“美国模式”
绝大部分都靠市场解决,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会为一部分穷人配建低收入住宅。他们的领导人都叫经理,还是通过民众的选票产生的,所以美国人的居住问题也都是通过市场解决的。
第二种是“德国模式”
德国政府是打压房地产企业的,政府会提供一种社会性的公共产品和福利,然后鼓励大家租房住。德国差不多一半以上的人都是租房住,如果你的房子要买卖,会征收很高的税。
所以德国的房地产行业一点都不「性感」,做地产的老板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地产的,不然会被大家认为是个「坏公司」或者「坏人」。德国最厉害的是工厂化制造房子,他们做的非常好,但每年做的数量也不太多。
第三种是“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介于“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之间)
在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的 80% 是归政府管,土地是政府提供的,建设也是由政府的企业负责,只要你正常上班,总有一天会通过配给得到一个祖屋。但这是一张单程票,你要是觉得自己挣钱了,想住外面的商品房,那得先把这个祖屋卖了,然后你才能买国家管制之外的商品房。
新加坡商品房的价格比政府祖屋的两倍、三倍还要多,因为这 20% 的市场是政府不管的,以什么价钱买卖是你自己的事。但是,你要是哪天破产了,又想回祖屋,那就对不起了。目前,中国住宅行业面临的问题就是市场相对饱和,公共政策尚不清晰,税收不太确定。
如果我们学习“新加坡模式”,那么地产商就没有买卖做了;如果我们学习“美国模式”,那么中国地产商的买卖会比现在做得还大;如果我们学习“德国模式”,那么地产商估计都得转行干别的去了。
(文章源自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咨询电话:400-8746-873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望京SOHO T3-A座-5层
美国:1620 S 5th Street, Suite F, Alhambra, CA 91803, USA
香港:18/F Wing Tuck Commercial Centre, Suite 1802, 177-183 Wing Lok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相关链接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