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价格分享> 网络让“好邻居”失而复得 邻里关系掌上归来

网络让“好邻居”失而复得 邻里关系掌上归来

2021-11-01 10:48:18
新华网江苏
【邻里关系掌上归来】
2014.09.28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

一个小区里有53家“俱乐部”(现有80余个,编者注),“互助会”是 “大功臣”。

相比过去只管自家吃喝的生活,如今的居民越来越关注社区的人居环境与人文建设。一些中高端小区的居民,利用小区住户的丰富资源,自发组织了“社区运动会”“英语角”“读书会”等兴趣小组。而这样的社区组织,也自然地成为邻居们相互认识、增进感情的接口。

在所有小区中,有一个堪称典范——位于南京雨花台区的仁恒翠竹园小区。在这里,业主、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互助会五位一体,互为依托。

“翠竹园互助会”,是这一社区居民自发创立的互动形式,它体系完备、分工明确,社区内的每一位居民都能参与进小区的生活中。

翠竹园的居民“阿甘”(网名),第一个意识到了建设一个全新社区互动模式的必要性。“阿甘”本姓吴,今年41岁。10年前,他搬入了翠竹园,成为最老的一批住户。尽管环境优良,但多年来,生活在楼宇之间,邻居之间的淡漠让他有些感慨。“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院内,虽然生活条件简单朴素,但是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现在物质环境不断优化,邻里之间却缺乏交流、信任和关爱。我们的社区,该往哪里去?”如果说这是他最初的困惑,那么之后小规模“俱乐部”的出现,则给了他全面的想法。

随着社区的住家慢慢变多,一些志同道合的居民开始组建足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等等,通过网络联络,每周活动一次。阿甘是其中的活跃分子,这些俱乐部让他感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暖快乐。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样的活动虽然好,但只融入了一个家庭里的一个人,而他们的父母、妻子、孩子,却没有喜欢的活动可以参加。阿甘决定,发起一个居民互通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居民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促进更多俱乐部的产生,让每一个居民都能找到“组织”。

这个主意从2010年终于变成了现实。从此以后,无论哪个俱乐部发起了什么活动,几乎全社区的居民都会知道;很多爱好相同的人也凑在了一起,成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俱乐部,如孩子们的“无敌少儿团”“儿童英语角”,妈妈们的“瑜伽俱乐部”“美食俱乐部”,爸爸们的“车友自驾群”,爷爷奶奶们的“戏曲班”等等。在一位美籍华人邻居的指导下,他们还制定了“翠竹园互助会章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和组织结构。如今,这一南京最大的社区公益NGO组织,已经引领成立了53家“俱乐部”,包括家居、家政、文艺、体育、少儿、老年及居家养老共九大类别。 

而令不少小区业委会成员苦恼的“无人参与”问题,在这里也并不存在。通过几年的努力,小区居民们的参与度急剧提高,比如去年的业委会改选,很多业主都自发加入到选举中。而自荐候选人更是达到28名,远超过业主规约设计的20人上限。此外,业主们也学会了使用更民主的模式参与业委会的工作。阿甘在此前的采访中指出,“通过互助会,很多业主从邻居变成了朋友,很多业主放弃了人为设置的警惕和冷漠,转而把自己的爱心展示在邻居们的面前。”

今年6月,,而“助力”其获评的重要“功臣”之一——正是翠竹园社区。

社区互助会
       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前身为翠竹园互助会,以相信、参与、承担、互助为愿景,以丰富居民生活、挖掘社区领袖、倡导社区结社、激发志愿者精神、提升公益意识、提高幸福指数为使命,是致力于社区互助参与与营造的专业公益组织。       
      经过多年发展,社区互助会模式已经成功复制到南京、无锡、镇江、成都等多个城市,2016年正在研发社区互助会2.0手册,指导全国100多个社区实践社区互助参与总体营造模式,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拥有更幸福的生活。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