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 和讯网 泽平宏观
文朱瑾
近期业界对于宏观经济的判断出现明显的分化。以任泽平、钟伟为代表认为宏观经济新周期已经发生,甚至经济的向好拐点已经接近或达到;而以李迅雷、姜超为代表的一方对于宏观经济前景持谨慎悲观立场。今天上午,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结果可谓出乎意料的好,这一局面到底是经济“时滞”带来的错位式幻觉,还是经济新周期的实际体现?观察君倾向于经济向好的态势已经确立并逐渐巩固,但潜在隐患仍存。
且看新鲜出炉的一季度各项主要经济数据:
一季度GDP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157亿元,同比增长31.5%,比上年全年加快23.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2%,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2%,比上月提高1.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提高1.1个百分点,景气度持续较高。其中,零售业、航空运输业、邮政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和保险业等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3777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292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2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1.2%。3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8810万平方米,比2月末减少1745万平方米。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986亿元,同比增长21.8%,上年全年为-0.9%。其中,出口33268亿元,增长14.8%;进口28718亿元,增长31.1%。进出口相抵,顺差4549亿元。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
一季度经济数据印证了如下的经济变化正在发生,即经济持续复苏(从16年2季度至今季度增速分别为6.7%、6.7%、6.8%、6.9%)、供给侧营利能力大为改善、房地产投资仍处高位、进出口颓势不再。
出现这些现象背后的演变逻辑观察君分析为以下几点:欧美经济逐渐复苏、房地产景气呈现向都市圈周边三四线扩散局势、等方面。
值得重视的是,北京、上海、深圳交易的商品房80%左右是二手房,而廊坊、嘉兴、无锡、东莞等交易的90%左右是新房,大都市圈周边的二三四线城市新房销售带动的补库存和装修比一线城市二手房销售的带动能力更强、产业链也更长。房地产投资并没有因调控而出现大幅度的降温,反而增长态势仍强劲,、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和驱赶资金入三四线)。
此外,“”战略的深化为扭转进出口经年的颓势开始发挥作用,一季度我国对俄罗斯、巴基斯坦、波兰、哈萨克斯坦和印度等国进出口分别增长37%、18.7%、19%、69.3%和27.7%。随着“”战略的推进和雄安新区的启动,未来数年中国在投资和进出口方面将获得额外的动能。国家主导的模式体现了巨大的潜力和经济回旋空间。
,,而政令统一也会带来更为丰厚的改革红利。
过去半年多来,看空中国经济和股市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宏观数据却不断超预期,股市也比市场预期的强劲,这本身就值得反思。客观地讲,未来新周期将面临库存调整、宏观调控等带来的短周期波动,但这并不影响新周期已经缓缓开启的中长期趋势。
我们想要强调的是,世界经济的长周期拐点可能已逐渐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曙光,可能会逐渐呈现。但为什么当下人们对已形成的周期拐点,如此怀疑甚至视而不见?可能有诸多原因,但美中经济复苏是羸弱的、创新动力不足和充满波折的复苏,决定了人们对拐点判断的强烈怀疑。
从次贷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刺激足够强,但实体经济盈利改善偏弱,随后的通胀上升也不是特别凶猛。解释强货币、弱盈利和弱通胀的可能因素是资产价格的迅猛膨胀,也就是多投放的流动性,小部分为实体经济所吸收,大部分却为股债房地产等虚拟经济所吸收。事实上美中确实都存在资产价格,尤其是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膨胀,也都在努力地推动金融业脱虚入实,振兴实体经济。通胀上升和资产泡沫始终是威胁经济复苏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但如果我们观察美国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观察巴西俄罗斯等超预期的经济表现,观察美中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美中经济陆续度过了长期的拐点,很可能已经是既成事实。人们对已降临的拐点虽然猝不及防,甚至视而不见,但在当下,对未来的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我们应当持有的态度,是谨慎乐观,而不是继续悲观;我们面临的是疲弱复苏,不是二次衰退。
我们可能已站在一个新周期的起点,这个新周期面临资产泡沫、通胀抬头和动能不足等诸多大麻烦;这个新周期也面临西方持续孤立化和保守化的冲击;这个新周期是中国战略机遇期已到尾声,需要我们主动用“”等赋予其新内涵的转折期;但毕竟二次衰退的动荡风险在远去,中国经济也未曾放慢追赶美国的步伐,我们不妨用更务实和乐观的心态看待全球和中国的未来。
请关注“经观价值投资群”,添加朱老师个人微信号z769889381即可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