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佳桥 | 文
肖佳桥
作者肖佳桥,无锡90后,现身居美国,就读于Purdue university 。
半日时差、半个地球的另一头, 无论在心态上还是形式上要和国内的人同样庆祝一个节日都是奢望。回避提及遥远的热闹节日成了默契的共识,纵然提及也无益,大事将临所有人亦如寻常般平静,坐在屏幕前敲打论文写report都好,反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不寻常。然而此般寂寥中,仍有悄悄进行的操持与思念。
去年我住校外,年关适逢周六,我打了Uber去学校group meeting。车上一路跟司机闲聊,讲到今天是中国新年,司机十分震惊地向我道贺,然后有点尴尬地说都不知道。也是,像我们这种整座城便是一所学校的地方,没有唐人街,缺少与外部世界的连接,纵使外面的大城市有相聚的同胞,有节日的气息,也全然与我们无关。
大年三十,国内应是红红火火,家人团聚,这里的学子也无非吃着最普通的饭食,跟家人视个频、跟朋友吃个饭已是最高规格,头顶着压力,一件事情都不能落下。图书馆的咖啡吧周末几乎没人,要刷ID才能进,做完group project猫在角落里多坐一会儿,起身准备离开时一个中国人远远地望着我。我突然停下手中的事情,就这样远远地望着他。我们在无声之中经历了数十秒,在第一个人移动身体之前我已经把其他事都忘却了。我们什么也没说,但却好像说了很多,多到像要把彼此吃进年关的寂寞里。此时此地,同胞之间交流一个眼神,仿佛就都懂了。
亚特兰大,CNN门口,中国年味
从前在国内民族院校读书,每当藏历、彝历新年临近时,学校里总是红红火火,该放假放假、该跳舞跳舞。虽然我们在美国也算是个少数族裔,但学校里却鲜有过年的气氛。连Uber司机都要来同情我过年还要上课,我却挥挥手习以为常了。
不过还是可以从细微处见得一些年味的。比如当地寥寥无几的中餐馆都推出年夜饭了,中国学生组织办春晚热闹一下,朋友之间相互庆祝吃个火锅煮个饺子,都是不可否认的年味。
虽然除此之外没有更高规格的表示了,但思乡并不是三言两语或单纯通过仪式传达的。有一日我忽然往窗外望去,干燥的季候淅淅沥沥下起雨来,我转头的一瞬眼泪顺着眼眶飞了出去,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身体有时先于意识而行。我浑然未知周围的症候,关于江南雨季的记忆已促使我醉意盎然。又有一次我眼睛草草扫进关于江南的诗句,茫然尚未来得及聚焦,纸本上的字墨水已顺着纹理散去,我才意识到有些条件反射根深蒂固。
小时侯,年味意味着团聚;出国后,年味意味着分别。每当过年的日子临近,仿佛都在提醒我们有多久未曾回家了。周围很多朋友甚至两三年没有回过国了,听见家乡的曲子不自觉地多放几遍,不知道家人有多想念,楼下的面馆是否还开业,路又新修了几条,又有多少不认识的地标兴建。有些地方,一别再回头只如一转眼;有些地方,一别则是春秋之易。只期待下一场与它仍旧平凡的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