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价格分享> 少年钱锺书和少年费孝通竟然都读过这本杂志

少年钱锺书和少年费孝通竟然都读过这本杂志

2021-07-12 08:49:16

钱瑗在曾祖父家“满地都是书”的一间厢房里,找到一小柜被珍藏的杂志,这正是钱锺书少年时的精神食粮……

1911年,辛亥年。

有史料记载,这是有史以来罕见的出伏最晚的一年(7月19日入伏,8月28日出伏)。在这个漫长而又炎热的夏天,中华大地上革命的种子在努力的生长,多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并最终冲破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和封建思想的牢笼。

这是一场除旧布新、承前启后的革命,,更有社会习俗、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在这场革命的前前后后,革命者们通过各种渠道对新思想、新知识、,“改良人群心理,废除社会之恶制”“破中国之积弊,振国民之精神”。

《少年》第一册 资料图

当1911年中华大地革命如火如荼之时,有一本专门面向少年之杂志的诞生,让无数渴求新知的少年如沐春风、珍之如宝——这便是孙毓修主编的《少年》杂志(历任主编还有杨润田、殷佩斯)。

 ▼

著名学者费孝通(我国人类学和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年少时看到自己的投稿在《少年》杂志发表时,“突然惊呼起来,一时不知所措”

在他晚年与张香还先生的通信中,还曾提到此事,“已记不清是那(哪)年的事,我有一位姑夫去上海,给我订了一份《少年杂志》。我每期都从头看到底。接着就开始投稿。有一年的新春,收到这年第一期的“少年”,看到少年文艺的一栏里,突然发现我有一篇寄去的稿子,《秀才先生的恶作剧》,被采用了。我那时的喜悦,到今天还能记得。……从那时起我就来劲了,时常向‘少年’投稿,逐步从这杂志的末后,升到了前面,直到第一篇,那篇的题目是《童心》。

载有费孝通文章的《少年》 资料图

在信件的最后,费孝通还说“今后如果有退休的机会,还能写作,应当再找本‘少年’杂志来作我最后一片笔耕的园地。”在经历了漫长的人生岁月之后,费孝通仍然对杂志念念不忘,可见当年这本杂志对他的影响之大。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预科的费孝通最后一次在《少年》杂志发表作品,由此宣告自己少年时代的终结,走向成年。 

馆藏《少年》

1948年,钱锺书杨绛夫妇带着女儿回无锡钱家为钱锺书祖父做百岁冥寿,在“满地都是书”的一间厢房里,圆圆找到一小柜《少年》杂志,这一柜珍藏的《少年》正是钱锺书儿时的精神食粮……

馆藏《少年》

另有资料称,少年时期的曹禺由父亲安排在私塾读书,惟有《少年》杂志才能曹禺忘记四书五经的束缚,徜徉在新世界。

 ▼

《少年》杂志的首任主编是清末秀才、藏书家、目录学家孙毓修(1871~1922)。同时,他还是一位儿童文学家,茅盾先生赞其为“中国童话开山祖师”。

1907年,孙毓修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高级编辑,编辑中小学教科书。他进入商务印书馆不久便策划并主编了“童话丛书”。

清末民初,有识之士皆认为“开民智”“教育救国”乃是变革之基础。而民治之源,端在少年

1911年,中华社会万象革新,各个团体、书局纷纷出版青少年读物,商务印书馆也于当年创办《少年》杂志(1931年停刊)。

《少年》杂志出版后大受欢迎,不仅一再重印,还曾出过合订本。

资料图

在孙毓修任主编期间,每期大部分文章及故事都是他亲自编写,他从中国古籍及国外名著中,选取有意义又有趣的故事改写成童话。有资料显示,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便是由《少年》杂志刊发。

除了少儿文学外,孙毓修1915年起,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从事善本古籍的搜集和鉴定,后主持影印《四部丛刊》,先后出版了《四部丛刊初编》、《四部丛刊续编》、《四部丛刊三编》。为了搜集善本,三年中往来于南京江南图书馆及常熟铁琴铜剑楼不下10余次。撰成《江南阅书记》1卷,详叙本末,以资考证。他还是个藏书家,收藏珍本数万卷。他将收集所及,撰成《重印四部丛刊书录》。 1922年1月22日逝世,终年51岁。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相关内容

好险!胡适差点去种苹果 |高考志愿怎么填

不读书的原因只有一个——懒

禅意 ·老北京

那年的粽子,粘住了令狐冲的牙

民国高考趣闻:他们经历过的,我们已经或者终将经历

我们仨再没有生离死别 | 悼念杨绛先生

想了解台湾,可以先了解他

雜·書舘 独有书癖不可医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雜書舘微信公众号,就能查询预约状态啦!

在雜書舘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点击“预约查询”,既可以进行预约,也可查询预约状态;

如果您需要更改预约,可以先在“查询及变更”中“查询—取消预约”,然后再重新预约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