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价格分享> 【新春文化之旅】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新春文化之旅】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2021-07-18 07:14:57

2017

HAPPY  NEW  YEAR

今天是大年初一,小旅给大家拜年了,祝朋友春节快乐!我们的无锡文化之旅,一起去看看最民俗最熟悉的惠山泥人。

说起惠山泥人,

胖墩墩、圆滚滚、笑盈盈的大阿福

定会浮现在你的眼前,

明丽的色彩装饰、憨态可掬的神情,

浓郁的江南民间情调扑面而来。


穿的是豪华绚烂的京剧行头,秀的是仪态万方的昆曲身段,……你能想到的戏剧中最美的时刻,都在上面定格。你以为这是梨园子弟在开选秀大会,你坚起耳朵却发现,敲打鼓膜膜不是西皮、二黄的声响,而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熙熙攘攘的人流。



这里是无锡惠山古镇,你看到的是惠山泥人,感受到的是由泥人艺术而产生的臆想。

打泥:祠堂门缝中飘出的绝响


惠山古镇一隅有赫赫有名的惠山泥人博物馆,看到惠山泥人的介绍之后,才知道,惠山泥人和惠山祠堂本是连体婴儿——惠山泥人全盛时,惠山古镇是全国赫赫有名的“泥人一条街”,大小的泥人店面、作坊有120家之多,祠堂ll8家,每一个祠堂必定隐藏着一个泥人作坊。

惠山泥人大师王南仙依稀记得儿时的情:每天清晨,东方才泛白,祠堂看守们就已经早早出门,推着板车,从惠山北坡的水稻田中满载了被苏东坡赞为“惠泉山下土如濡”的惠山“磁泥”。


板车被推进大小祠堂之中后,祠堂看守就化身打泥匠,抡起大木槌在青石板上敲打黑泥。惠山泥人不像其它泥塑,要依靠烧焙增加强度和硬度,支撑起惠山泥人筋骨的,是泥土本身的磁性与韧劲。而打泥,就是激发泥土磁性与韧劲的过程。泥匠打泥就如同铁匠炼剑时打铁。在经过千锤百炼后,松散的泥土就变成了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的泥胚。


一板车黑泥送进祠堂,叮叮当当的打泥声就从祠堂门缝中飘出,惠山古镇大小祠堂星罗棋布,于是打泥声就成为了古镇的呼吸。大人掩着门用大木槌在祠堂里打泥,小孩收集了散落在石板街上的泥土后,抡起自制的小木槌在青石板上模仿,于是惠山泥人技艺就从打泥开始,在这槌起槌落间延续了下来。父子相承、师徒相传,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惠山泥人最终从祠堂看门人打发时间的小把戏和贩夫走卒贴补家用的小营生,成为闻名天下的文化遗产。


虽然已经七十高龄,但是被誉为惠山泥人“双生花”的惠山泥人代表人物喻湘涟和王南仙,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古镇一隅的惠山泥人厂抡着大木槌手工打泥。对于老一辈的泥人业师来说,打泥是惠山泥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打泥声已经如morning call一般在惠山古镇回荡了几百年。虽然手工打泥被机械搅拌代替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只要自己还在做泥人,还能抡木槌,就绝不会让打泥声成绝响。

捏泥:指尖上的市井梨园


惠山泥人有两个品种,一类是“粗货”,也称“耍货”,是一种造型单纯,用笔粗放的商品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表现的多为喜庆吉祥题材,如大阿福、老寿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众;另一类是“细货”,也叫手捏戏文,作品多取材于京剧、昆曲中的场景,是用纯手工精心捏着、绘彩而成的工艺品,因人物生动、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喜爱。

福娃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粗货”的代表,最能体现惠山泥人的彩绘风格:红、黄、青、绿等原色对比使用;且在原色上,往往覆盖同种色纹样,有时还勾金银线。这样使惠山泥人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特有的风格,也只是“粗货”能被市井百姓垂青的重要原因。

而手捏戏文的彩绘却与“粗货”截然不同。捏戏文还特别重视开相;先用粗狂有力的线条,了了几笔够了出人物大的气场,再用极简要的笔墨与色,刻画人物的个性;在纹样装饰上,手捏戏文也别有—番情趣,一根铁丝上面加几个皱折就成了张飞的丈八蛇矛;火柴上缠绕一根红丝带就成为穆桂英人心红缨——无论是装饰还是纹样,都取自生活,这让惠山泥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尊黑色的泥人,经过了了几笔的彩绘,就画龙生云,画虎生风,让平凡的泥土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惠山泥人虽然只是一抔黑土,但是却早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一直在进化中。

(节选自国家地理中文网,摄影阮传菊、quzy等)

无锡市旅游局

微信号:wuxishilvyouju

更多精华请添加游无锡服务号

版权及免责声明

资料来源互联网。

1、本微信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

2、本微信号所转载内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不愿意在此刊登,请及时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