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泥:祠堂门缝中飘出的绝响
![]()
惠山古镇一隅有赫赫有名的惠山泥人博物馆,看到惠山泥人的介绍之后,才知道,惠山泥人和惠山祠堂本是连体婴儿——惠山泥人全盛时,惠山古镇是全国赫赫有名的“泥人一条街”,大小的泥人店面、作坊有120家之多,祠堂ll8家,每一个祠堂必定隐藏着一个泥人作坊。
![]()
惠山泥人大师王南仙依稀记得儿时的情:每天清晨,东方才泛白,祠堂看守们就已经早早出门,推着板车,从惠山北坡的水稻田中满载了被苏东坡赞为“惠泉山下土如濡”的惠山“磁泥”。
![]()
板车被推进大小祠堂之中后,祠堂看守就化身打泥匠,抡起大木槌在青石板上敲打黑泥。惠山泥人不像其它泥塑,要依靠烧焙增加强度和硬度,支撑起惠山泥人筋骨的,是泥土本身的磁性与韧劲。而打泥,就是激发泥土磁性与韧劲的过程。泥匠打泥就如同铁匠炼剑时打铁。在经过千锤百炼后,松散的泥土就变成了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的泥胚。
![]()
一板车黑泥送进祠堂,叮叮当当的打泥声就从祠堂门缝中飘出,惠山古镇大小祠堂星罗棋布,于是打泥声就成为了古镇的呼吸。大人掩着门用大木槌在祠堂里打泥,小孩收集了散落在石板街上的泥土后,抡起自制的小木槌在青石板上模仿,于是惠山泥人技艺就从打泥开始,在这槌起槌落间延续了下来。父子相承、师徒相传,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惠山泥人最终从祠堂看门人打发时间的小把戏和贩夫走卒贴补家用的小营生,成为闻名天下的文化遗产。
![]()
虽然已经七十高龄,但是被誉为惠山泥人“双生花”的惠山泥人代表人物喻湘涟和王南仙,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古镇一隅的惠山泥人厂抡着大木槌手工打泥。对于老一辈的泥人业师来说,打泥是惠山泥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打泥声已经如morning call一般在惠山古镇回荡了几百年。虽然手工打泥被机械搅拌代替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只要自己还在做泥人,还能抡木槌,就绝不会让打泥声成绝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