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旅行家们熟悉的文字
街道,是旅行家们熟稔的经纬
无锡城,不少街道名字都很有味道,
而你知道这些名字的由来吗?
好听的路名
此处原有前后两条溪,中间有住宅,宅南为前西溪,宅北为后西溪。
因清代时巷内设有棉花行而得名。
地形似羊腰,故名。
清代乾隆年间弄内有严氏书院(又称严氏试馆),又为衙门书办聚居之所,故名。
巷名连接勤学路和上塘街。形成于清末、民国初期,曾因清代该地为卖鱼之地而得名。长161米,宽1-5米。已不复存在,目前仅在“顾毓秀故居”朝南的大门上依旧保留着鱼腥巷的旧称。
巷名。位于市妇幼保健院北面,连接解放东路和新生路。该巷名源自“留芳百世”之义。
因巷内有小更楼得名。
五代十国时南唐为抵御吴越王侵犯在无锡城墙外加筑外郭,城郭之间称夹城里。
好听的桥
♪ 谈渡桥
原跨南门外谈渡河上,传说此桥系谈姓人士建于老渡口,故名。现河已填没,有名无桥。
位于北门外,跨环城运河。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因无锡北城门古称莲蓉门,故建桥后取名莲蓉桥。
跨惠山浜。明朝万历年间建造,因信奉因果行善之意,故取名宝善桥。
1934年荣德生60寿庆时出资建造。跨五里湖,因位于宝界山之北,故名“宝界桥”。系钢筋水泥结构桥梁,有60个桥孔,俗称长桥。
因位于华庄街道巡塘河上而得名。
无锡四座古门
俗称南门。旧城墙之南城门,曾名阳春门、朝京门。
俗称西门。旧城墙之西城门,曾名梁溪门。
俗称北门。旧城墙之北城门,曾名莲蓉门,。
俗称东门。旧城墙之东城门,曾名熙春门。
无锡古地名
南方泉古镇,南临太湖,背靠军嶂山,当地至今沿河仍保留有建于明、清的江南水乡传统民居建筑数百间,粉墙黛瓦,塔门行灶,米行匠铺,小桥流水。“开化方泉”古井、“开化文社”旧址、长泰寺、方湖寺、古墓群等,见证着南方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杨市镇(今属洛社镇),是一自然集镇。著名实业家匡仲谋和锡剧名艺人匡耀良都是匡村人。1906年由匡仲谋创办的匡村中学老校舍还较完整地保存在省锡中之内。为市级文保单位。
金匮县志记载“因舜、柯两山相连,故名舜柯山”。传说舜在山下垦过荒而得名舜山;又传吴公子仲雍六世孙柯相所治之处为柯山。元《金匮县志》载:“而谓之历山者当自南朝始,曰舜山、舜柯者,后人因历山之名,故附会其说”。
位于环城古运河和梁溪河的分水口,靠近西水关,面积13600平方米。系四面环水的小岛,誉称大运河无锡段的“地轴”。南宋著名诗人尤袤、明太子太保秦金先后在此建墅园或宅园,又名“太保墩”。
宋代山顶建有雪浪庵而得名。为军(山字旁)嶂山东延横脉,故又名横山,山东麓建有横山寺。
已消失的古代湖泊,在无锡北部,湖之一部分现演变为大运河的河道。因湖中长有很多荷花,因而得名。
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传为泰伯定居地,原称梅里。1929年即建镇。现名梅村街道。
♪ 阳山
安阳山的简称,安阳山地区原是周武王时安阳侯周赟的采邑地。安阳山北坡的朝阳洞和翠微寺,曾是宋代大觉禅师修炼处。大觉东渡日本后,创立了建长寺派,为开山祖师。日本有建长寺派寺院49处,是与鉴真和尚齐名的中国高僧。日本僧众近年常去安阳山朝拜寻踪。
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邻太湖而得名。
因旧有高鲁堰桥,简称堰桥。1929年即建镇。
原名陆墟,汉代大夫陆端组织匠人开采阳山石渐成集市(墟)而得名。1929年即建陆区镇。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陆灿始建单孔石拱桥,因在陆墟集市之处,并跨陆墟港,故名陆墟桥,又名陆区桥,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梁清溪是梁溪河的古称,三个字都带着水,湿润润地养着无锡人。水面宽阔,帆樯林立,风景迷人。历代文人墨客爱以“烟树茫茫,渔舟唱晚”描绘梁溪河景色。
全长约15公里,水面最宽处约300米。取“溪阔水长”之意。吴塘门在长广溪南入太湖之口。
是迄今为止无锡近郊发现的最早的无锡先民聚集地之一,迄今5000-6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仙蠡墩也是无锡母亲河--梁溪河历史文脉的源起。
以前叫“龙亭”,只因朝中有人诬告华太师造龙亭谋饭反,朝庭派人下来暗查,华太师提前得知后便“一夜改东亭”。
曾称“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为“玉”字号,又与芙蓉湖水乡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称玉祁。1929年即建镇。
因原有一大塘,塘内有很多莲藕而得名。1929年即建镇。
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后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说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1929年即建镇。
地名。因该地位于城外,古时一般送人远行的话到那边就停下休息一下,然后道别上马,故称“上马墩”。
在市中心和平电影院的东南,有一条400多米长的小弄堂,名曰‘沙文丼’。据《无锡金匮县志》附图载,原为‘沙盆潭’。后谐为‘沙坟丼’,1966年改为‘沙文丼’。在无锡话中,丼的读音与dàng相近,但百度百科称,丼字只有jǐng和dǎn两种发音。
又名濠湖、鹅真荡。因状如鹅肫,俗称鹅肫荡,“真”与“肫”音近而转。
如果说寄畅园是一幅古画,那么从明代中叶始,秦金勾勒出了大致的轮廓,50多年后秦耀精心描绘了二十景,120多年后秦德藻整理装裱,150多年后康乾二帝多次观图题咏。其后,这幅古画又穿越200多年时光,留存至今……
位于北栅口之北,至迟在南宋时已有此地名。清康熙年间这里成为豪富沈万三的别圃“广五十亩,中有天绘楼最胜。万三有妾名贞香者,梨花,遍植焉”。如今,这里也算是无锡为数不多的古地名之一了。
位于马山冠嶂峰北侧。因生长着大量的竹子,后人便将此地称为古竹。是马山岛上最大的一个集镇。
明末,王永积《锡山景物略》称:“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为鼋头状,因呼为鼋头渚。”
鸿山镇后宅,村东水道有一墩曰西施墩。苇芦丛生,水涸则现。闻西施自沉此处而死,范蠡望之而三叹焉。明清时称三叹荡,后乡人转音为省滩荡。每年秋冬季,白茫茫的芦花特别苍茫,这么美的地方,不配个醉生梦死的传说故事怎么行?你懂的!
高子水居是明代东林学人高攀龙隐居读书27年的地方。当年高攀龙辞官还乡,在蠡湖边的鱼池头水中构筑一座小楼,小楼四面开窗,可以望山,可以观水,可以清风送爽,可以阳光普照,可以明月作伴,因而高攀龙题名“可楼”。其外围筑一条曲堤,堤外便是蠡湖。而今日它被建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纪念性园林。
世界那么大,走遍无锡才能有个比较!
识别上图中的二维码,关注无锡美丽乡村 ^.^